春陽詩意:返本開新2025
6.13 - 6.27.2025
藝術家:
地點:
456藝廊
展覽論述

展覽呈現的近三十幅作品,創作於我擔任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期間(2024年10月-2025年10月)。所使用的媒介為混合材料,雖屬當代歐美常見的創作手法,然作品之題材、意境則根植於東方。我希望藉此傳達中國文化的詩性與品味——以現代媒材探求古典意境,以傳統筆墨演繹現代神采。

我的專業為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對古典詩論與畫論較為熟悉。近年宋元繪畫研究出版日益豐富,全球各大博物館的中國繪畫藏品,我亦涉獵頗深。古人如何作畫?先賢如何理解自身的藝術?這些問題是我長期關注的課題。透過結合詩論與畫論,對繪畫作品的細讀與深究,或可窺見一二。我彷彿能借用古代文人的目光來觀察世界——山水、花鳥、晨昏、四時——並籍此目光,對歷史遺留下來的珍貴圖像獲得一種深刻的理解。誠如古人所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自幼我酷愛繪畫,成年後拜師於諸多筆墨根基深厚的中國畫家,亦系統研究二十世紀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對中國美術的深遠影響。我的藝術實踐歷時二十年,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同步發展,也與歐美藝術傳統的遊歷觀察並行——那麼,是否可能使用當代歐美與日本的媒材與語彙,來呈現一位中國學者心中的古典繪畫意境?我認為可以試試。

「寫意」是中國畫的術語,「表現」則是西方繪畫的觀念。對我而言,兩者之間並無截然分明的界線。藝術的精神在於內在的共鳴,而非表面的分類。創作不始於概念——無論是以傳統的筆墨、水墨,還是蛋彩、油彩、丙烯、水彩等西方材料所繪,畫布上的,不僅是形式的張力,更是生命本真的情感流露。
「虛與實」是繪畫表達中的一組重要範疇。中國文人畫自古即尚實亦尚虛,其內蘊的哲學觀與宇宙觀,至今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當代繪畫呈現多元並存之貌,而中國畫的當代表達,應當深深紮根於本民族的古典文化資源之中。因此,我嘗試從詩意入手(亦即唐代王維所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文人畫傳統),以建構我所謂的「春陽詩意」之境界。明代中期以後,中國古典繪畫逐漸失落其詩意,回歸宋元唐的精神風骨,也許正是當代中國畫值得走的一條路。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最為匱乏的,也許正是「文心」與「文脈」。而這,恰恰是中國士大夫精神血統的傳承之所在。那股氣韻與靈動,體現著傳統思想的深度與廣度,也展現生命本身的感性趣味與廣闊的適應能力。藝術創作並非憑藉抽象概念來說話,而是透過畫面與形式本身發聲。時代的遞嬗既有變化萬端,亦有恆定永續,這既為創作帶來了特殊的困境,同時也提供了深刻的挑戰。

每一代藝術家,都在重新審視傳統,並與之建立獨特的個人關係——繼承與反叛並存,馴順與挑釁交融,戲仿與嘲諷難分。創作,是一場冒險的事業;而越是在這個AI技術不斷滲透的時代,我們就越應該珍惜藝術的敏感性,並培養更為成熟與深邃的主體意識。

開幕酒會:2025年6月13日,晚6點至8點
藝術家座談:2025年6月13日,晚7點
節目報導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