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6 | [World Journal /世界日報] 江演媚畫展 演繹文化創傷到自我和解 ....點選更多訊息位於曼哈頓華埠的美華藝術協會旗下456畫廊將於5日起舉辦畫展「A Toe in the Water」,展出藝術家江演媚近兩年間的繪畫創作;這兩年中,初到美國的江演媚在陌生國度中體會到了遲來的文化創傷,又逐漸走向自我和解,個中情緒盡數在她的畫中體現。
來自廣州的江演媚成長於中國的一個傳統家庭,填鴨式的東亞教育在她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當我來到新的國度,⽂化的碰撞喚醒了體內沉睡的情緒與創傷」,江演媚通過強烈的色彩對比勾勒成長過程中被壓抑的情感與情緒,而這一系列如火焰般肆意灼熱的畫作,也是她試圖尋求內心平靜的情感宣洩。
來到美國後,脫離集體主義氛圍的江演媚逐漸與自我和解,開始接受更完整、真實的自我。「以前總會覺得,無論自己做多好都不夠好,也總自我貶低,認為自己不值得他人的愛與善意」,江演媚說,通過藝術創作,也得益於全新的文化環境,她終於得以消化這些情緒。
江演媚通過強烈的色彩對比勾勒成長過程中被壓抑的情感與情緒,而這一系列如火焰般肆意灼熱的畫作,也是她試圖尋求內心平靜的情感宣洩。(記者曹馨元/攝影)
因此,不再刻意追求宏大敘事的她也嘗試描繪一些更貼近個體的題材,如展覽中的招財貓、狗狗及卡通人物。「我希望未來的作品能更多與當下環境相結合」,江演媚說,新的題材是她邁向個人藝術新一篇章的引子,就像這次畫展的主題一樣,是一次「試水」(a toe in the water)。
此外,本次畫展也由藝術家Alamo Artworks策展。
Artworks通過懸掛在牆上的水管及燈光,製造了線條柔軟的陰影。「在人物繪畫中,藝術家總是更青睞女性,因為女性身體線條更為柔和優美」,Artworks說,這些線條也是對江演媚女性藝術家的身分及其畫作中脆弱性的隱喻。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9月19日(周五),456畫廊開放時間為周一至周五下午1時至5時,地址:曼哈頓百老匯大道456號3樓,聯繫方式:info@caacarts.org。
記者曹馨元/紐約報導
....點選更多訊息
|
2025.8.13 | [World Journal /世界日報]456畫廊展覽 台藝術家攝影融合行為表演 探討自由 ....點選更多訊息位於曼哈頓華埠的美華藝術協會旗下的456畫廊即日起舉辦「If I could stand in the sky...」,展出台灣藝術家王俞晴融合行為表演的攝影作品。每幅相片中的王俞晴都身著白裙,在紐約熟悉的街景中躺下、將雙腿高舉到空中;如此打破常規的行為背後,則是她對自由與束縛的思考。
來自台北的王俞晴是⼀位現居紐約的跨領域藝術家,她回憶道,無論是外來者的身分,還是報稅單上被賦予的「Alien」名號,都讓她思考社會規範的界線;「既然我是外星人(Alien),是不是就不屬於這裡,也不用遵循地球上人類制定的規則了?」
在這個問題的啟發下,王俞晴試圖藉由荒誕的行為來逃離社會規範和束縛。她走訪了展望公園(Prospect Park)、時報廣場(Times Square)等等對她有特殊意義的地點,席地躺下並把雙腿舉到空中,記錄下自己怪誕行為的身影、以及「站在天空上」的第一視角。
「如果我能站在天空上,我會不會有更多的自由?」這個提問看似天真跳脫,但也包含了她對選擇自由的深刻反思。在王俞晴拍攝這些「不尋常」照片的過程中,竟沒有路人上前詢問、或投來異樣的目光;「紐約人可能都見怪不怪了吧」。在這一層面上,打破規則似乎是被這座都市所默許的。
但在許多第一視角的照片中,天空被紐約的高樓切割成一小塊;王俞晴也說,躺下面對林立的高樓讓她有「被城市壓迫」的感覺,而舉高雙腿的動作也讓她不安,「如果旁邊有車開過或有人過來,我都是被動、易受傷害的狀態」。而這樣的壓迫與被動也是她作為外來之人所受拘束的隱喻,「很多人來到美國是為了尋求自由,但其實外來身分帶來的更多是受限」。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8月22日(周五),456畫廊開放時間為周一至周五下午1時至5時,地址:曼哈頓百老匯大道456號3樓,聯繫方式:info@caacarts.org。
(記者曹馨元/攝影)

|
2025.8.7 | [Sing Tao Daily/星島日報] 華人藝術家王俞晴個展 8/8至22日456畫廊展出 ....點選更多訊息王俞晴個展《If I could stand in the sky…》8月8日至22日在美華藝術協會/456畫廊展出。
王俞晴說:「如果我能站在天空上,我會不會有更多的自由?」因為身為外來者而體驗到的受限與拘束和對自我身份的模糊與混亂,她透過這個天真的提問對人類制定的地理界線和社會規範提出質疑,並思考這無形界線與自由及歸屬的關係。
王俞晴說,藉由荒誕的行為試圖逃離人類的規範,反映在異國環境下面對的生存掙扎和無能為力。並延伸思考關於無形界線如何形塑「身份」。不管是現在動盪的國際情勢之下,有些人正被迫移居異地,或是因為個人的決定移居他國,身為人類,有選擇的自由嗎?
我們成為不同的人發起戰爭、瓜分資源。因為界線而形成的「身份」讓我們自動化分為不同等級,行動自由受到不同的規範,身份便決定了在地球上可以出入的區域和享受到的權益。
王俞晴1996年生台北,現居紐約的跨領域藝術家,創作範疇涵蓋空間裝置、影像、行為表演和攝影。王俞晴先後取得普瑞特藝術學院碩士學位(2022年)、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2021年)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學士學位(2018年)。她的作品曾受邀在國際展出。
2025年,她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頒發國際文化交流補助。影像作品曾在華盛頓特區的韓國文化中心展出,並獲頒普瑞特藝術學院Merit Scholarship Award獎學金(2019–2022)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創作卓越獎(2017)等肯定。
開幕酒會8月8日下午6點至8點,456畫廊舉行。畫廊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五,下午1點至5點。或提前預約參觀。
地址:百老匯大道456號3樓, (456 Broadway, 3rd Floor)電話: (212) 431 9740。
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
2025.8.7 | [China Press / 侨报] 艺术家王俞晴个展8日华埠开幕 ....點選更多訊息 |
2025.7.22 | [World Journal /世界日報] 華埠畫廊 上海藝術家虛實二重奏 ....點選更多訊息 |
2025.7.18 | [Sing Tao Daily/星島日報] 藝術家徐天行「二重奏嘉年華」個展7/18至8/1 四五六畫廊展出 ....點選更多訊息 |
2025.7.18 | [China Press / 侨报] 艺术家徐天行个展《二重奏嘉年华》华埠456画廊展出 ....點選更多訊息 |
2025.5.21 | [World Journal /世界日報] 456畫展 莊喆與妻兒探討神秘象徵主義 ....點選更多訊息美華藝術協會下屬的456畫廊即日起舉辦「神秘象徵主義」畫展,展出包括知名台灣藝術家莊喆、其妻子馬浩及兒子莊閎的作品;三人的畫作不僅體現了不同代際藝術家之間的溝通,也是「自我」的投射。
作為華人抽象藝術的先驅,莊喆以融合中國傳統書法與西方抽象表現主義聞名。現年91歲的他出生於書香世家,其父莊嚴為書法家兼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莊喆自幼沉浸於古典藝術氛圍之中,他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從朱德群,並成為「五月畫會」的核心成員,致力於中國繪畫的現代化。
莊喆表示,他年幼時隨著故宮博物院來到台灣,所受的美術教育以書法、山水畫等中華古典流派為主;但隨著他1966年獲得洛克斐勒基金會獎學金赴美深造,吸收當代西方藝術潮流,他也意識到藝術不應該以國界為分,「繪畫本身就是一種世界性的東西」。
而莊喆之子莊閎便在美國長大,成長於更為自由的藝術氛圍;兩人的作品也成為了不同代際藝術家的溝通,及兩代人間對於藝術表達的彼此影響。莊閎表示,「爸爸的作品沿襲了爺爺的藝術表達,而我的作品也受爸爸的影響」。
莊喆剛於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結束「元氣・淋漓—人間90莊喆特展」,回顧了他數十年來遊歷東西方的藝術創作成就。如今,莊喆的作品於世界各地展出,並為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底特律藝術學院、巴黎龐畢度中心等重要機構典藏。
美華藝術協會創辦人周龍章表示,今年恰逢協會成立50周年,他希望在每個月都推出優秀的展覽內容,以此紀念美華走過的半世紀。本次展覽將持續至本月30日,456畫廊開放時間為周一至周五下午1時至5時,地址為曼哈頓百老匯大道456號3樓,聯繫方式為info@caacarts.org。 記者曹馨元╱攝影
....點選更多訊息
|
2025.5.20 | [Epoch Times/大紀元] “庄喆、马浩、庄闳:神秘象征主义”画展持续至5月30日 ....點選更多訊息【大纪元2025年05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赵芬妮纽约报导)美华艺术协会/456画廊展出《庄喆、马浩、庄闳:神秘象征主义》画展,时间为2025年5月14日至2025年5月30日。《神秘象征主义》展出的是艺术家庄喆、马浩与庄闳的作品。庄喆之父为书法家兼国立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这使得庄喆自幼沈浸于古典艺术氛围中,庄喆曾师从朱德群,后赴美深造,吸收当代西方艺术潮流,发展出融合东西方美学的独特风格,其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并被收藏;马浩是一位中国艺术家,其作品探索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表达的界线;庄闳毕业于纽约普拉特艺术学院,其创作实践反应了一种持续的张力,追求一种更平静、更清晰的生活态度。
《神秘象征主义》展出的是艺术家庄喆、马浩与庄闳的作品。庄喆之父为书法家兼国立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这使得庄喆自幼沈浸于古典艺术氛围中,庄喆曾师从朱德群,后赴美深造,吸收当代西方艺术潮流,发展出融合东西方美学的独特风格,其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并被收藏;马浩是一位中国艺术家,其作品探索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表达的界线;庄闳毕业于纽约普拉特艺术学院,其创作实践反应了一种持续的张力,追求一种更平静、更清晰的生活态度。
展览时间:周一至周五,下午1点至5点,地址:456 Broadway, 3rd Floor,NY 10013;电话:212-431-9740;网址:www.caacarts.org,如需更多信息,请联系info@caacarts.org。
责任编辑:陈玟绮
|
2025.5.15 | [Sing Tao Daily/星島日報] 「莊喆馬浩莊閎:神秘象徵主義」 聯展456畫廊展出 ....點選更多訊息「莊喆、馬浩、莊閎:神秘象徵主義」聯展於5月14日至30日在美華藝術協會456畫廊展出。
聯展三人為父子與母親,融合靈性、形上學與深層的個人經驗,探問記憶與遺忘、美與醜、歷史與自動化之間的邊界。 《神秘象徵主義》不僅是對現代性的批判,更是對人類狀態的神話化。他們的作品帶著詼諧挑釁與堅定視角,佔據著一種「反波普未來現代性」的美學立場:強烈、炫目、毫不妥協。 在這裡,藝術不是娛樂——它是預言,是抵抗,是美與醜的交纏共生。
莊喆(1934年生於中國北京)是華人抽象藝術的先驅,以融合中國傳統書法與西方抽象表現主義聞名。出生於書香世家——其父為書法家兼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莊喆自幼沉浸於古典藝術氛圍之中。1973年定居紐約,發展出融合東西方美學的獨特繪畫風格。
馬浩是一位中國藝術家,其創作探索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與當代表達的交界。她與莊喆共同參展的背景顯示出她對東方藝術遺產與現代技巧融合的共同承諾。她的作品持續為中國藝術中「古今對話」課題增添重要視角。
莊閎是一位受虛無主義與存在主義思想影響的藝術家,畢業於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師從藝術家Max Gimblett,其藝術與哲學根基深受齊克果等思想家的影響,同時也融入了禪宗與超覺靜坐的修行傳統。
456畫廊開放時間: 周一至周五,下午1點至5點。或提前預約參觀。地址:百老匯大道456號3樓,查詢電話: (212) 431 9740。 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點選更多訊息
|
2025.5.15 | [China Press / 侨报] 3华裔艺术家神秘象征主义展5/14华埠开幕 ....點選更多訊息 |
2025.4.19 | [World Journal /世界日報] 456畫廊宋建樹個展 透過植物探討移民潮 ....點選更多訊息位於曼哈頓蘇荷區的456畫廊即日起舉辦藝術家宋建樹個展,「我才是我的時代」;透過五個大型藝術裝置,宋建樹以植物為主要符號,探討了走線移民潮、全球化等當今時代最受矚目的議題。
作為一位當代雕塑家,宋建樹曾在中國頂尖的藝術學院接受專業的雕塑訓練;然而,自2022年來到美國後,他卻發現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狀況下,想要完成大型雕塑作品十分困難,光是原材料就因價格高昂、難以負擔。在一次整理住所的過程中,宋建樹發現填縫泡沫不失為一種便宜、不易損壞的雕塑材料,便開始以此創作。
本次展出的作品「棉花帝國」就是以填縫泡沫為原材料,宋建樹表示,他創作這幅作品的靈感來源於貝克特(Sven Beckert)的「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市」;書中,棉花從植物轉變為線索,串連起了資本主義推動的全球化進程,而宋建樹也透過一個骷顱頭骨隱喻了這一過程中暴力、剝削的犧牲品。
而作品「斷崖」也同樣取材填縫泡沫,以植物為主角,展現了宋建樹對華人走線群體的關注。「斷崖」將泡沫模擬成岩石,承托著馬鈴薯、發財樹等美國的「外來植物」,以指代這個國家紛沓而至的移民。這些裝置上的植物僅僅憑藉微薄的土壤生存,「就好像斬斷後路,離開中國關係網走線來美國的移民一般」;植物處境艱難,面臨凋亡,也正是川普政府移民政策下宋建樹對走線群體的悲觀視角。
本次展覽由張子涵策展,在五件大型裝置外,也包含視頻、小件雕塑等多項作品;展覽將持續至5月2日。456畫廊開放時間為周一至周五下午1時至5時,地址為曼哈頓百老匯大道456號3樓,聯繫方式為info@caacarts.org。
記者曹馨元/紐約報導
....點選更多訊息
|
2025.4.17 | [Sing Tao Daily/星島日報] 宋建樹「我才是我的時代」個展 4/11至5/2於456畫廊展出 ....點選更多訊息4/11至5/2於456畫廊展出華人雕塑家宋建樹以「我才是我的時代」個展,於在4月11日至5月2日456畫廊展出。
展覽闡述紐約,這座由移民構成的城市,既是全球化的產物,也是個體命運交匯的舞台。藝術家宋建樹以橫跨中美的生命經驗為視角,將「植物」作為展覽的核心意象,藉助材料狀態與結構關係的多維展開探討個體在時代、制度與空間遷移中的存在方式。
植物在全球化進程中扮演了複雜而關鍵的角色——棉花、可可、罌粟等作物,不僅重塑了世界的地理與經濟格局,也席捲著無數個體的命運。全球化從來不是一場溫和的共同演進,而是在壓迫、流動與失序中推進的過程。
作品之一《棉花帝國》奠定了藝術家創作中對時代邏輯的系統性探問。他以棉花這一跨域作物為引,回望制度重構與勞力配置如何塑造 個體所處的歷史現場。上一代中國移民曾在全球化浪潮中,帶著對「美國夢」濾鏡式的憧憬,以植物般的韌性在異質環境中扎根並繁衍。
「我才是我的時代」並非姿態性的宣言,而是一種以重構為方法、以存在為核心的實踐過程。在全球化語境鬆動的當下,這種立足於探索材料、構建自我與再造現實之間的工作方式,不再是對時代的回應,而是對自身位置的主動確立。
宋建樹曾在中國頂尖的藝術學院接受專業的雕塑訓練與美術教育。此後,他在藝術領域深耕近 二十年。
2009年,他成為中國雕塑學會的會員,並逐漸成長為備受推崇的當代藝術家。他曾在北京舉辦三次個展,並參與了多場國內外的重要大型藝術展覽與項目。2022年,他獲得「傑出人才簽證」的EB1-A簽證,並移民至美國。此後,他已參與了三場在美國舉辦的藝術展覽,並積極投入於當地的藝術創作生涯。
456畫廊開放時間: 周一至周五,下午1點至5點。或提前預約參觀。地址:百老匯大道456號3樓 (456 Broadway,3rd Floor),電話:(212) 431 9740。 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點選更多訊息
|
2025.4.17 | [China Press / 侨报] 我才是我的时代雕塑作品华埠456画廊展出 ....點選更多訊息 |
2025.4.17 | [Epoch Times/大紀元] 美華藝術協會「我才是我的時代」雕塑展持續至5月2日 ....點選更多訊息【大紀元2025年04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趙芬妮紐約報導)位於曼哈頓華埠的美華藝術協會456畫廊(Gallery 456)近日推出華裔雕塑藝術家宋建樹的個展「我才是我的時代」(I Am My Era),由策展人張子涵策劃,展期自2025年4月11日至5月2日。
展覽呈現宋建樹五件主題雕塑作品及多項小型設計,包括《棉花帝國》、《斷崖》、《非共生性關係》、《本自具足》與《彼岸花》等,展現藝術家在當今背景下,對自然與世界、人與世界、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獨立思考與深刻省察。這些作品試圖藉由獨特的雕塑材質和造型語言,傳遞對現實的敏銳觀察與哲思,引發觀者的內在共鳴。
其中,《斷崖》一作靈感來自近年備受社會關注的「走線客」現象,藝術家以不同類型植物在懸崖峭壁頑強生長的造型語言,表達對移民命運的深刻關懷與反思。
出生於中國的宋建樹從事雕塑藝術近20年,曾於多國展出並獲得業界專業評選的多個獎項,於2022年獲得俗稱「傑出人才簽證」的EB1-A簽證移民美國。定居後,他持續深耕藝術創作,並已參與三場在美國舉行的藝術展覽。
本次展覽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下午1時至5時,亦可提前預約參觀。展覽地點為紐約市百老匯大道456號3樓(456 Broadway, 3rd Fl, New York, NY 10013),大樓設有電梯直達三樓,網址:www.caacarts.org
責任編輯:陳玟綺
....點選更多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