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6 | [The China Press/僑報] 韩裔艺术家李嘏昀个展《永恒的母亲》亮相华埠(图) ....點選更多訊息【侨报记者杨澄雨11月15日纽约报道】韩裔艺术家李嘏昀(Hayoon Jay Lee) 15日携个展《永恒的母亲》亮相曼哈顿华埠456艺廊。通过绘画、雕塑、视频装置和互动等形式,探索食物对个人、社会及政治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
此次展览包括李嘏昀创作的“梦幻土地”系列中由米粒制成的浮雕雕塑,以及“一口气”系列的7幅画作和一幅装置作品。与此同时,画廊也将放映李嘏昀近期在纽约市五个行政区的街头表演以及她与知名诗人莫斯科维兹(Cheryl Moskowitz)的合作录像。
李嘏昀表示,她十几年来坚持以大米作为主要的道具和媒介,探索食物是如何从各个方面影响人们生活的。李嘏昀指出,大米将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连接在一起,是感激的象征,也代表着最典型的热情好客、仁慈,甚至母性。而《永恒的母亲》这一概念体现的就是无条件的和永不放弃的奉献精神。
李嘏昀出生于韩国,现居纽约,是一名视觉艺术家。她从马里兰艺术学院(Maryland Institute College of Art)获得美术学士(BFA)和艺术硕士学位(MFA)。其作品获得过多项荣誉和奖项,在美国、中国和韩国等被广泛展出。
《永恒的母亲》展览由美华艺术协会和456艺廊举办,展出日期:即日起至12月13日,每周一至周五下午1时至6时,周末参观可提前致电212-431-9740预约,免费开放。地点:456艺廊(曼哈顿下城百老汇大街456号3楼)。
....點選更多訊息
|
2019.11.15 | [World Journal/ 世界日報] 李嘏昀大米為媒介 創作「永恆的母親」 ....點選更多訊息藝術家李嘏昀個展「永恆的母親」15日在曼哈頓456畫廊開幕,她以不同種類的大米作為媒介,將大米對人類的餵養與東方女性哺育家庭與社會的身分所聯結,探討大米是如何從個人、社會及政治方面來影響人們的生活。
作為韓裔的李嘏昀說,對大米的記憶要追溯到童年時,韓戰結束後的韓國正處於恢復期,食物資源緊俏,她的姐姐需要排長隊去領政府發放的大米,而中國與朝鮮半島在歷史上,也曾經歷過多次饑荒,人民衣不飽食。
14年前與朋友聚餐時,她發現僅她一人吃完了桌前的白米飯,她拿起桌上的一粒米在手中輕輕揉搓,質感軟糯,不過到家中時,米卻變得燥硬,讓她尋思是否這也可以成為創作的媒介。
如今,她的藝術工作室內放有80多種不同的大米,有一次她用鑷子把大米一粒粒膠疊,耗費兩年完成一幅浮雕作品,「它單調、辛苦的製作過程,也讓我想起了插秧」,她說。
展出的裝置作品「一口氣」,由60幾個大米粘製成的「飯碗」組成,李嘏昀說,在紐約上州的優地加(Utica),她曾看到數以千計的廢棄房,不禁遙想這些人去樓空的老房,一家人也曾齊齊整整在裡邊吃飯,這賦予了她將大米化為盛米的飯碗的想法,因為「大米不僅是材料,也是載體,不僅是食物,也是盛放生命的容器」。
李嘏昀選用的大米,與其作品意慾呈現的形式與主題所掛鉤,展品「月亮」選用質地圓潤的全麥米並在最後撒上金色,使月亮散發和煦、溫暖、潤澤與在夜色下時明時暗的光輝;浮雕作品「夢想地」描繪冰川正漸漸融化、海平面上升傾覆人類家園的場景。
李嘏昀說採用的是內布拉斯加有機農場大米實驗室及位於華府的天主教大學開發的新型扁米,「地球在經歷生死攸關的環境與氣候變化,所以我選用為將來研發的新大米、探討這種轉型」。
李嘏昀還表示,大米可代表東方女性哺育、餵養及凝聚家庭與社會的天性與精神,展品中也不乏作品,用晶瑩潔白的大米來形塑女性或其腹中的新生命,「大米等於生命等於我」。
展出將持續至12月13日,地址為曼哈頓百老匯456號三樓。
....點選更多訊息
|
2019.10.5 | [World Journal /世界日報 ] 台灣藝術家林怡伶 白鯨記為藍本創「Found譯」 ....點選更多訊息記者張晨/紐約報導 2019年10月05日 20:28
影音來源:記者張晨
曼哈頓456畫廊於4日起展出台裔畫家林怡伶的個展「Found譯」;她從2014年創作此系類至今,採用當代跨文化語境中的視覺符號,重新闡述美國經典文學作品「白鯨記」的故事內容,描繪了一種在不同的傳統之間的孤獨遊牧經歷,希望藉意表達移民藝術家們的心路歷程。
林怡伶表示,自己六歲隨父母移民泰國,本科在英國就讀,研究所則就讀於耶魯大學,不同文化的熏陶也讓她的作品充滿了多元化和包容性;她說,「挑戰了文化界線與當代環境的相關性,這不只探索了不同文化和語言之間不足之處,也表達了移民社群的記憶和思維。」
經由「白鯨記」的啟發,以及中文版本翻譯的隔閡與限制,林怡伶使用趣味性十足的圖像抓住觀眾的目光,繪畫作品「The Blanket」便由一個被打上馬賽克的「剝皮鯨魚」為主體,將觀者的視角帶入現實、血腥背後的唯美藝術表達。
林怡伶介紹,在畫布上使用了壓克力和油彩,首先使用壓克力暈染畫布,勾畫出水彩和中國水墨畫般的背景後,應用透明油彩,分離背景彩墨的流動性,展現出拼貼般的效果。
林怡伶表示,從2014年開始,整個系類大約有60幾幅作品,而此次個展展出其中的11幅;「這一些真實與想像融合而成的影像,會讓不熟悉白鯨記故事情節的人很快融入繪畫般敘述性的意涵,而不只是一個旁觀者,至於那些熟悉這本書,且有著多語言能力或與擁有亞洲文化背景的觀賞者來說,將會有身歷其境般深刻的啟示。」
此次書畫展將從4日開始到11月1日結束,時間為下午3時至6時, 地點在百老匯456號三層的456藝廊。
....點選更多訊息
|
2019.10.5 | [Yahoo / 奇摩] 台灣藝術家林怡伶 白鯨記為藍本創「Found譯」 ....點選更多訊息影音來源:記者張晨
曼哈頓456畫廊於4日起展出台裔畫家林怡伶的個展「Found譯」;她從2014年創作此系類至今,採用當代跨文化語境中的視覺符號,重新闡述美國經典文學作品「白鯨記」的故事內容,描繪了一種在不同的傳統之間的孤獨遊牧經歷,希望藉意表達移民藝術家們的心路歷程。
林怡伶表示,自己六歲隨父母移民泰國,本科在英國就讀,研究所則就讀於耶魯大學,不同文化的熏陶也讓她的作品充滿了多元化和包容性;她說,「挑戰了文化界線與當代環境的相關性,這不只探索了不同文化和語言之間不足之處,也表達了移民社群的記憶和思維。」
經由「白鯨記」的啟發,以及中文版本翻譯的隔閡與限制,林怡伶使用趣味性十足的圖像抓住觀眾的目光,繪畫作品「The Blanket」便由一個被打上馬賽克的「剝皮鯨魚」為主體,將觀者的視角帶入現實、血腥背後的唯美藝術表達。
林怡伶介紹,在畫布上使用了壓克力和油彩,首先使用壓克力暈染畫布,勾畫出水彩和中國水墨畫般的背景後,應用透明油彩,分離背景彩墨的流動性,展現出拼貼般的效果。
林怡伶表示,從2014年開始,整個系類大約有60幾幅作品,而此次個展展出其中的11幅;「這一些真實與想像融合而成的影像,會讓不熟悉白鯨記故事情節的人很快融入繪畫般敘述性的意涵,而不只是一個旁觀者,至於那些熟悉這本書,且有著多語言能力或與擁有亞洲文化背景的觀賞者來說,將會有身歷其境般深刻的啟示。」
此次書畫展將從4日開始到11月1日結束,時間為下午3時至6時, 地點在百老匯456號三層的456藝廊。
....點選更多訊息
|
2019.10.4 | [China Press / 僑報] 华裔艺术家林怡伶个展亮相456艺廊(图) ....點選更多訊息【侨报记者杨澄雨10月4日纽约报道】华裔艺术家林怡伶4日携个展《Found译》献展曼哈顿华埠456艺廊。通过当代跨文化语境中的视觉符号,重新阐述美国经典文学作品《白鲸记》(Moby Dick)的故事内容,表达对不同文化的解构和探索,体现移民社群的记忆和思维。
受美国作家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1819-1891)代表作《白鲸记》的启发,以及中文小说版翻译的隔阂与限制,林怡伶从2014年起开始创作该系列油画及绘画作品。她以令人惊奇和趣味性十足的图像,将观众视角带入多元化的当代绘画世界,拓展了观众的自我想像空间。
谈及作品的现实意义,林怡伶表示,画作中的图像实际与当前社会政治问题相连结。她透过《白鲸记》不同的文本翻译,将文字游戏、地方俚语、捕鲸相关的神话传说和她作为移民艺术家的个人经历融合,创造出包含当代社会新的表象和意义的作品。她希望这些真实与想像融合而成的影像,可以为观众传达一种集体意识,引发他们不同的见解与思考。
林怡伶出生于台湾,6岁时前往泰国求学成长,现居纽约。她2005年在伦敦大学斯莱德学院(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取得油画系艺术学士,2008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Art)油画和版画系艺术硕士,其作品曾多次在各大美术馆及画廊展出。
《Found译》展览由美华艺术协会和456艺廊举办,展出日期:即日起至11月1日,每周一至周五下午1时至6时,周末参观可提前致电212-431-9740预约,免费开放。地点:456艺廊(曼哈顿下城百老汇456号3楼)。
....點選更多訊息
|
2019.8.26 | [World Journal /世界日報 ]楊翔任裝置展「何在」 詮釋華埠生活 ....點選更多訊息記者金春香/紐約報導 2019年08月26日 22:32
華裔藝術家楊翔任個展「何在」(Now/Where)即日起在美華藝術協會456藝廊開幕,展出近兩年來以華埠為主題的獨特錄像裝置創作作品,讓民眾觀賞到日常生活中常忽略的場景。
楊翔任表示,兩年前開始進行作品構思,一年多前著手拍攝創作,這次是他首次使用多媒體裝置創作,在製作過程中也不斷學習;近年來他因為經常出入曼哈頓華埠,被街上熟悉但有時又陌生的景象吸引,於是創作兩組題材。
第一組創作名為「遊水」,是楊翔任在華埠近距離拍攝的玻璃水族箱短片。他表示,華人對海鮮的新鮮度有一種執念,而水族箱既可讓店家向顧客證明水產新鮮且生猛,同時又能發揮最低限度延續水產品生命的作用;水族箱是水產品生前最後的棲息地,「游水」在粵語中原意是游泳,但販售水產時就變成形容尚未宰殺的水產動物。
楊翔任認為,人其實也和這些水產品相似,在移居過程中不斷適應,有時候三天就能完全適應,但有時候生活了一段時間後才發現自己其實抑制了內心的許多想法,是在偽裝自己、告訴自己已經適應了新環境。
第二組作品「蛙氏—退休計畫」,記錄對象是楊翔任在華埠不同店面內購買的八只玩具青蛙,「這些玩具被放在店門口的水盆中,不斷游動來吸引顧客注意,但這些青蛙的身世背景卻如謎一般」;他拍攝了這些青蛙最後工作的身影,並將它們買下,清潔後在自家浴缸中拍攝他們在不同環境中的動態。
楊翔任還在展場圓形水盆內放置一根透明水管,讓青蛙在盆內呈環形游動,沒有盡頭,這也是他向日本導演黑澤明致敬,因為這象徵著黑澤明最後一部作品「一代鮮師」中出現的環形水池。
楊翔任生於台灣彰化,現居布碌崙(布魯克林),Pratt Institute藝術創作碩士,以往作品以版畫、紙上抽象繪畫為主,今年嘗試錄像裝置創作,作品曾參與美國各畫廊聯展,並曾參與Vermont Studio Center的藝術家駐村計畫。
「何在」從即日起展出至9月20日,展出地址為百老匯大道456號三樓。
....點選更多訊息
|
2019.8.24 | [China Press / 僑報] 杨翔任个展《何在》讲述华埠故事 ....點選更多訊息【侨报记者尹英姿8月23日纽约报道】华裔艺术家杨翔任携作品于23日亮相曼哈顿华埠456艺廊,举办首个录像装置个展《何在》(Now/Where),表达对华埠人事物的观察所得,展现华埠移民社区的生存状态。
《何在》以华埠街头常见的水族箱和电动玩具青蛙为主题,囊括《无处》《双鱼》《无题》 《活着》 《鱼说》 《客套话》《蛙式—退休计划》共计7件主要取材自华埠街头的录像装置作品。从萌生创作灵感到走访、观察、取材,杨翔任花费2年多的时间,以手机为主,拍摄汇聚成《游水》和 《蛙式—退休计划》。
杨翔任表示,《游水》系列将镜头瞄准华埠华人超市和餐馆内临时放置待售水产动物的玻璃水族箱,作为这些动物最后的栖息地,水族箱为它们提供了最低限度维持生命的环境,向顾客证明水产的新鲜和生猛。水产动物在局促的空间中不得不适应这种非自然的生活环境,也如同从家乡来到这个陌生环境的移民群体,走出熟悉的舒适区,在新的天地中不断调整适应并产生思考。
对于另一个主题对象电动玩具青蛙,杨翔任称,走访皇后区法拉盛或者纽约其他地区,只有华埠街头才能看到相对大量贩售的电动玩具青蛙。它们被礼品店放在门口的水盆中游动展示,吸引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但却与华埠或者华裔文化无明显连接,身世背景如同谜一般的存在。
杨翔任走访坚尼路和勿街上的礼品店,拍摄和买下8家礼品店用于展示的8只电动玩具青蛙,并拍摄下它们最后的工作身影。作为某种程度上的情感投射,他把8支电动青蛙带回家,清理、上色、拆解、安装,放在家里的鱼缸里拍摄它们“退休”后的动作形态,成为 《蛙式—退休计划》录像内容的一部分。
同时,为致敬日本导演黑泽明的最后一部作品《一代鲜师》,借鉴影片中出现的环形水池,杨翔任为8位青蛙“朋友”打造圆形环状水池,让它们提供无限环路(infinite loop)的退休环境,不再在礼品店的方形水池中处处“碰壁”。
《何在》展览由美华艺术协会和456艺廊举办,展出日期:即日起至9月20日,地点:456艺廊(曼哈顿下城百老汇456号3楼),欲知详情请致电:212-431-9740。
....點選更多訊息
|
2019.8.23 | [Sing Tao / 星島日報] 藝術家楊翔任「何在」開展 ....點選更多訊息本報記者孟莎紐約報道
從中餐館門前滿是生猛海鮮的水族箱,到塑料盆中不停歇划水的華埠街頭小店門前的玩具青蛙。藝術家楊翔任將自己在華埠所觀察的市井百態,以影片做記錄。折射華裔移民社區的融入發展,以「何在」為主題於即日起至9月20日在美華藝術協會/456藝廊開展,歡迎感興趣民眾觀賞交流。
此次展覽共分《游水》和《蛙式-退休計劃》2個系列,共計7部作品。據楊翔任介紹,這些作品的取材多來自於華埠街頭的實景拍攝,其中前者為周遭餐館門口展示海鮮用的玻璃水族箱近距離拍攝短片,後者為華埠禮品店門前常見的玩具青蛙。
楊翔任介紹,「游水」在粵語中原意為游泳,在涉及水產交易時則用以描述尚未宰殺的水產海鮮。那些餐館和超市中用於儲存海鮮水產的水族箱,則是他們生前的最後棲息地。
他指出,這種以最低限度延續生命的水族箱,卻同時向客人證明了作為水產最被華人看中的要點,即新鮮。冀「以展示這種局限空間中動物最後的生存環境」折射移民社區或勉強自我以順應和融入環境的狀況。
談及《蛙式-退休計劃》中不知停歇的玩具青蛙,經多番探訪的楊翔任意外發現,在紐約竟只有華埠有售。這一「謎一般的身世背景」令其倍感好奇,遂自去年起陸續在華埠勿街和堅尼路上的多個店鋪特意買下門前「工作」的青蛙,共計8只,拍攝記錄下它們「最後工作的身影」,並於家中將其划水的環境改成圓形水盆,構建起可令其不再受阻的「無限環路」划水路徑,致敬日本導演黑澤明《一代鮮師》作品中的環形水池。
這是原以版畫和紙上抽象繪畫為主的楊翔任首次嘗試錄像裝置創作。談及此他表示,視頻記錄現如今早以成為眾人記錄生活常態的方式,藉此機會嘗試后獲益良多,亦冀由此為今後的創作方式提供更多選擇。
....點選更多訊息
|
2019.8.23 | [Sinovision / 美國中文電視] 玩具青蛙的“退休计划” 装置作品体现纽约华埠生活 ....點選更多訊息今天下午,艺术家杨翔任的个展《何在》首次在纽约曼哈顿456艺廊拉开帷幕,通过展出多件录像装置作品,呈现艺术家近几年在曼哈顿华埠的观察与思考。
....點選更多訊息
|
2019.7.26 | [China Press / 僑報] 摄影家黄国恒曼哈顿展“穷图” ....點選更多訊息【侨报记者尹英姿、实习记者贾玉璇7月25日纽约报道】由华裔艺术家黄国恒带来的个展《穷图》即日起在曼哈顿下城456艺廊拉开帷幕,通过三种不同的创作媒介,表达对迷茫、挣扎与矛盾的理解。
本次展览由投影、灯箱装置、大幅雾面纸印刷作品,共计三种创作媒介组成。黄国恒表示,由投影仪展示的200多幅摄影作品选自其摄影集《穷图》,创作时间维度长达10年,取景地不但有美国各地,还包括日本、香港、台湾等,通过自己的所思所见,用摄影这种具象的方式,表达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历过的迷茫和不确定感,以及人“意识到自己不自由”的被主宰感。
黄国恒称,大幅雾面纸印刷作品选取自一张在奥本尼拍摄的夜景照片,以夜色为幕布凸显出教堂建筑钟楼的明亮灯光,犹如一只在黑暗中睁大双眼的怪物,似乎将要主宰和控制他人。除此之外,灯箱装置采用了灯光、符号、照片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引发观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各自不同的感想。
黄国恒早年在台湾大学就读经济类专业,原本在父母期望下打算从事金融行业,却因接触到摄影而一发不可收拾。通过参加摄影课程,毕业后他转而从事商业摄影并于2010年来美在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攻读艺术硕士学位,踏上职业摄影师的道路。
《穷图》展览由美华艺术协会和456艺廊举办,展出日期:即日起至8月9日,地点:456艺廊(曼哈顿下城百老汇456号3楼),欲知详情请致电:212-431-9740。
....點選更多訊息
|
2019.7.26 | [Sing Tao/ 星島日報] 人生旅途反思與探究 黃國恆「窮圖」個展開展 ....點選更多訊息本報記者孟莎紐約報道 從個人成長,到人類發展歷程,從制度傳統的歷史文明發展變遷,到意識形態的支配機制。為探究其中緣由,思索生而為人尋求快樂與真正自由的可能,藝術家黃國恆的個人影像創作作品展「窮圖」即日起至8月9日在美華藝術協會/456藝廊開展,歡迎對這一主題感興趣的民眾前往觀賞並參與討論。 黃國恆介紹,此次個展中所展出作品均出自10年來自己在全球各地用相機所記錄下的畫面。最初本打算將這精心挑選的近200張作品做成一本攝影書,2年前開始萌生為此舉辦一場個展的念頭,冀以個展這一直觀形式,簡明扼要地將書本概念展現於觀者面前,「就像一場旅程,講述一個故事。」
個人發展歷程中心境變遷體現
此次個展共有投影、燈箱及霧面平面印刷作品3個部分。黃國恆透露,投影中所展現的內容最接近於計劃出版的書本內容,也是他最希望與觀者展開交流的部分。而在燈箱部分,則選取了動物、自然景觀等攝影作品,按照作品構圖結構搭配以燈管所做成的「符號」,以獨特方式展現作品主題及創作理念。而此次展現的霧面平面印刷作品則是一幅拍攝於奧本尼的教堂夜景,以暗夜做背景,教堂的2盞明燈做雙眼,講述吞噬光明的「黑暗」,意旨「被束縛」之感。 對於創作者黃國恆本身而言,「窮圖」一展也是其個人發展歷程中心境變遷的體現。畢業於台大經濟系的黃國恆出身於經濟人世家,大學在台讀書期間開始接觸攝影後產生濃厚興趣,遂於2010年來到紐約普拉特學院(Pratt Institute)攻讀藝術創作碩士。如今一邊在一家藝術中心以教授攝影維持生計,一邊繼續堅持著藝術創作。雖已小有成績,但他透露,至今未能獲得家人對「以藝術創作為生」的認可。 來到紐約一路以來的激烈競爭,以及一度令其陷入迷茫情緒的個人心路歷程,無不淋漓盡致地體現在這些作品中。儘管如此,黃國恆亦表示不希望觀者受其視角影響到各自對作品的解讀:「我更希望大家能夠看到屬於自己的角度,也希望能從中發現一些我不曾發現的東西。」
....點選更多訊息
|
2019.6.6 | [World Journal/世界日報] 紀念宗師陸錦花 越劇「情探」周六法拉盛公演 ....點選更多訊息記者張晨/紐約報導 為紀念越劇宗師陸錦花,美華藝術協會與海外戲曲藝術中心5日宣布將聯合舉辦越劇「情探」紐約慈善公演,並邀請兩名陸錦花弟子、現上海越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助陣,另一名旅美多年的粵劇演員也將藉此機會重返舞台;公演將於8日(周六) 舉行,免費開放民眾觀賞。
美華藝術協會與海外戲曲藝術中心5日舉行記者會,海外戲曲藝術中心董事長、公演總導演孫潔表示,「情探」是陸錦花的代表作品,但她去年在加州逝世,為紀念其藝術成就舉辦這次公演,演出的版本為「美國版」。
孫潔介紹說,突破傳統越劇「情探」是「陸派」與「傅派」結合的藝術格局,此次演出的美國版則改以「陸派」和「戚派」再度合作,全場演出採用3D流動景,在紐約戲曲舞台尚屬首見,力求場景畫面生動逼真,帶給觀眾全新的視覺與聽覺饗宴。
上海越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陸派」小生許杰和黃慧表示,上海越劇院院長特地致信祝賀,這次他們二人能代表中國越劇在世界藝術中心紐約演出恩師的作品倍感榮幸。
原中國上海南匯越劇團「戚派」青衣花旦、旅美越劇演員王琪將在此劇飾演主角焦桂英,從洛杉磯特地到紐約的她更捐贈七萬元製作經費。
王琪表示,1987年移居美國後再無機會登台,此次演出是時隔30年後第一次重返舞台,身為曾經的越劇人,紀念唯一一位外海越劇名家的殞落是非常有價值的。
越劇「情探」紐約慈善公演將於8 日(周六)下午2時在法拉盛印度宮劇場上演,地址為荷利大道(Holly Ave.)143-09號,民眾可撥打(212)431-9740,或登錄http://www.caacarts.org/dp/zh-hant/node/16?id=320查看演出詳情。
....點選更多訊息
|
2019.6.6 | [Sing Tao/ 星島日報] 國家一級演員演出 越劇「情探」6/8公演 ....點選更多訊息本報記者顏星悅紐約報道
紐約的越劇迷有耳福了,大型經典越劇《情探》將於8日(周六)在法拉盛印度宮劇場免費演出,由上海越劇院的國家一級演員、旅美越劇名家聯合演繹,為觀眾帶來一場高水準的視聽盛宴。 總導演孫潔介紹,《情探》是經典越劇,描繪了「痴心女遇負心漢」的悲劇故事。王魁趕考途中救下風塵女焦桂英,又在酒樓重逢,進而結為夫妻。 焦桂英細心照顧名落孫山的王魁,而他考上狀元、平步青雲後卻另娶千金小姐。最後,她竟在認夫時慘遭毒打,選擇自殺並化為厲鬼。「這次演出不僅陣容強大,亮點也很多。9位演員突破傳統格局,將陸派和戚派相結合。現場還有3D流動布景,達到全新的視覺藝術效果。」 上海越劇院國家一級演員許杰和黃慧是越劇一代宗師陸錦花的弟子,他們表示,之所以選擇演出《情探》是為了紀念陸錦花。她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一生中創造無數個鮮活的舞台形象,深受廣大越劇迷的喜愛。
演出《情探》為紀念陸錦花
旅美越劇演員王琪說,這次演出是來自中國上海的陸派子弟與旅美越劇演員的首次合演,激發出獨具特色的火花。她為此次紀念活動慷慨捐出數萬元經費。著名越劇名家陳琴湘表示,陸錦花曾與戚雅仙有過精彩的合作,這次美國版本的《情探》再次將兩派結合,頗有意義。 紐約州眾議員魏普林(David Weprin)將在演出當天派代表,向王琪授予「最佳創意藝人獎」、授「傑出藝人獎」予許杰、黃慧,「最佳劇本改編」予楊曉海。 此次演出由美華藝術協會主辦,上海越劇院、新加坡大堂復興與婉慧越音工作室協辦。演出時間在8日下午2點,地點在位於法拉盛143-09 Holly Ave的印度劇場。
....點選更多訊息
|
2019.6.6 | [China Press / 僑報] 越劇「情探」8日 法拉盛公演 ....點選更多訊息 |
2019.5.18 | [China Press/僑報] 何思玮个展亮相华埠456艺廊 ....點選更多訊息【侨报记者尹英姿5月17日纽约报道】艺术家何思玮17日携个展《初始》献展曼哈顿华埠456艺廊,带来近期创作的纸上作品与陶艺雕塑。
此次个展为继2014年首次在456艺廊举办《与时共处》展览之后,再次通过作品分享近年来的艺术创作心得。何思玮表示,《初始》系列作品是对此前蓝蛋系列的延伸与想象,相较于之前更多地展现大自然创造生命的力量和随之而来的喜悦,这个系列作品着重表达了近年来自己在艺术创作中对生身为人的疑问及忧虑。
何思玮称,创作的灵感便源于在工作地点豢养的一只“丧偶”太阳鹦鹉,遵守一夫一妻制习性的它虽然失去伴侣、被养在笼中失去自由,却仍不时在笼中产下鸟蛋,遵守大自然赋予的生理机能,发挥繁衍的使命,将一身精力和养分倾注在一颗又一颗产下的白色鸟蛋之中。
在《初始》的创作过程中,大批鲸鱼或海豚搁浅死亡、海上垃圾泛滥成灾、塑胶微粒污染、北非最后一只雄性白犀牛死亡等自然生态事件也给何思玮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考。她表示,在一味追逐“发展”的当代文明社会,大自然赋予所有生命的“繁衍”使命是否已不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由此创作出包裹着以“大自然”与“母性”为形,并以“浪漫”与“童话”为意的糖衣的《初始》系列作品。
本次即日起在曼哈顿华埠456艺廊展出至6月14日,时间:周一至周五下午1时至6时,周末参观请提前致电212-431-9740预约,免费开放。456艺廊地址:曼哈顿华埠百老汇456号3楼(456 Broadway 3rd Floor, New York, NY 10013)。
分享:
....點選更多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