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0 | 美華藝術協會宣佈邹琼辉為2022年亞洲最傑出藝術家得主 ....點選更多訊息10月10日,中国艺术家邹琼辉在美国纽约荣获由纽约文化局、林肯艺术中心和美华艺术协会联合颁发的 “亚洲最杰出艺人奖”,旨在表彰邹琼辉女士在艺术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亚洲最杰出艺人奖”最早成立于1981年。同年,因紐約林肯中心授予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荣誉奖;林肯艺术中心提议,由纽约文化局、林肯艺术中心和美华艺术协会三家联合设立“亚洲最杰出艺人奖”,旨在表彰各艺术领域具有权威性的艺术家及为推动亚洲艺术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杰出人士,每年从众多候选人中评定1名入选。“亚洲最杰出艺人奖”第一届奖颁发给李丽华(金马奖影后),后来马友友、梅葆玖、罗大佑、張君秋、童芷苓、刘思昆等艺术家均获曾殊荣,到目前这个奖已有四十年的历史,在海外具有极高的公信力。
(艺术家邹琼辉女士(左),美华艺术协会总监 周龙章先生(右))
美华艺术协会总监周龙章先生在采访中说到:“邹琼辉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具有持续的创作精神,她参加过多次在美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地举办的展览,经过多年的艺术研究,她创作出一种极具创新性的新风格。她将文艺复兴早期的蛋彩画媒介带入当代综合材料绘画,为当代抽象画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文艺复兴时期的蛋彩画是写实的,她用新的抽象技法去表现作品,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努力实现画面没有裂痕的绘画效果,相反邹琼辉的作品使用大量的鸡蛋液体与颜料混合,故意让画面产生裂痕,从而产生神秘的绘画效果,这些爆开的裂痕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创作过程中画面还混合了蜡,让画面变的更加神秘和抒情。她一直关注生命主题,创作中基于中国画写意手法和西方综合材料坦培拉技法,挖掘中西方的艺术源头的多年,从而创作出独特的当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多元的材料媒介以及冲突的画面色彩,视角独特又彰显普世的人文关怀。作品中西融合,极具创新,令人印象异常深刻。邹琼辉无论画品人品我们都非常赞赏,我们决定在2022年把亚洲最杰出艺人奖颁发给她。由于特殊原因2022年邹琼辉没能亲自来纽约,所以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委托我把这个奖转颁给她,一直到2023年我才把这个奖在纽约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给她。 邹琼辉的作品吸引了世界各地画廊和艺术机构的广泛关注,她的作品入选中国第四届抽象艺术作品展和美国国家抽象艺术展(这是一个在美国抽象艺术领域享有盛誉的展览)。并成为了美国顶级画廊Christopher Clark Fine Art Gallery的签约画家,这家画廊主要销售现代艺术大师如 毕加索 达利 夏加尔 米罗等和当代艺术大师如德库宁,贾斯珀.约翰斯。安迪沃霍尔。罗伊利.希腾斯坦等作品而著名。邹琼辉女士与这样的画廊合作是对她的作品的巨大肯定。
艺术家邹琼辉女士是当代综合材料艺术领域的杰出人士,具有广泛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学术理论,其展览、收藏、媒体报道和艺术获奖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非凡成就,得到了美国众多画廊、评论家以及艺术同行的高度赞赏和认可。
|
2022.10.14 | 456畫廊 | 新展開幕 & 藝術家座談 | 張富榮: 穿越枯海 ....點選更多訊息星期五, 10月 14日, 下午5-7點 下午6點 藝術家座談
美華藝術協會/456藝廊: 456 Broadway, 3rd floor, NY 10013
Please join us for the Opening Reception and Artist Talk of Furong Zhang's solo exhibition Crossing the Dry Sea at Gallery 456.
創作論述
我的作品關注于作為美國第一代移民的個人和集體情感,圍繞著疏離、移民和自我矛盾的主題展開。我使用解構和寓言的方式來構建我的繪畫場景,結合來自于我母國以及我在美國的生活和經曆。我童年在中國文革期間的經曆,青年時期的上山下鄉的歲月,那個特殊年代的社會動蕩,深深使我彷徨,這種潛在情緒浸染著我的繪畫,也帶來了我對個人自我在移民國社會中的位置的疑問,我對曆史的保存與刪除、歸屬與異化以及物質與靈魂之間的二元論關系感興趣。從我收集的素材中,我將生活、記憶碎片、民間藝術及圖騰符號並置,依據我作為華裔美國移民經曆和個人情感,努力呈現一種烏托邦的幻覺與當下美國社會現實之間的沖突。
關于藝術家
張富榮出生成長于上海。曾經曆過中國文革及上山下鄉的年月,78年就讀于上海師大美術系,82年畢業留校任教,84年考入中央美院油畫系研究生班.獲碩士學位。89年受邀出席黃山現代藝術研討會,並參加了隨後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首屆前衛藝術展。同年6月出國,進入美國Skowhegan藝術學校創作研習。自 1989 年移居美國以來,他的作品曾在東京都美術館、貝爾方特美術館、SPRING/BREAK 藝術展和耶魯大學等博物館和畫廊展出。他目前在賓州生活和工作。
|
2022.8.24 | 新書發表會 | 田浩江新書《角鬥場的〈圖蘭朵〉》於美華藝術協會舉辦記者會 ....點選更多訊息美華藝術協會將舉行美國大都會歌劇院前首席華裔歌唱家田浩江新書《角鬥場的〈圖蘭朵〉》發表會。田浩江本人親臨出席記者會。
....相關新聞報導
|
2022.8.3 | 美華藝術協會講座 | 曼哈頓下城文化協會(LMCC) 2024年曼哈頓藝術補助金 即將於9/13截止 ....點選更多訊息LMCC很高興宣布「2023年度曼哈頓藝術補助計劃」現已開放申請!這是一個為藝術家和社區 提供的資助機會,申請截止日期是2022年9月13日下午5點,必須是在2023年舉辦的項目。有資 格獲得市和州補助的申請者可申請高達一萬美元的項目資助!LMCC也很高興與Howard Gilman 基金會合作,為表演藝術項目提供額外的資助。請拜訪LMCC.net,了解更多關於Creative Engagement, Creative Learning和UMEZ Arts Engagement的信息,並註冊參加今年夏天的說明 會。 LMCC將與美华艺术协会在Chatham Square Library於8月1日星期一下午3點合辦Creative Engagement和 Creative Learning的線下說明會。屆時與會者可與LMCC工作人員見面,了解申 請要求並獲得與你項目有關的指導。 Creative Engagement和 Creative Learning線下說明會 Chatham Square Library, 33 East Broadway, New York, NY 10002 8月1日,下午3點 與美华艺术协会合作舉辦 首次申請LMCC的曼哈頓藝術補助的申請者必須參加。 報名參加信息會議: https://bit.ly/2023-Mandarin-Session
|
2022.6.5 | 京劇 | CAAC協辦 《紅娘》於法拉盛市政廳演出 ....點選更多訊息此次演出由童小苓劇坊主辦、美華藝術協會協辦,為紀念京劇藝術大師童芷苓的百歲誕辰之演出。
時間:2022年6月5日 (周日) 下午1時 地址:法拉盛市政廳 (Flushing Town Hall) 皇后區法拉盛 137-35 Northern Blvd, Flushing, NY 11354
....點選更多訊息
|
2022.4.8 | 456画廊 | 新展开幕 & 藝術家座談 | Rachel Hsu ....點選更多訊息星期三, 4月 8日, 下午5-7点 下午6:00点 藝術家座談
456 Broadway, 3rd floor (elevator available)
Please join us for the Opening Reception and Artist Talk of Rachel Hsu's solo exhibition Heart in My Mouth at Gallery 456.
展会声明:
Rachel Hsu’s solo exhibition, Heart in My Mouth, attends to the contradictions inherent in marginalized existence and explores the varied politics of and apprehensions toward assimilation and exceptionalism. By engaging language as a material, the exhibition negotiates racial identity and heightens the yearning that emerges from distance and displacement by gradually unfolding absence, relational ruptures, and slippages in translation.
Fetch the Moon from the Seabed (海底撈月) is a long-form poem that investigates yearning and immigration through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Taking the form of a Chinese language-learning workbook, the poem reveals the emotional and physical exertion that speaking a second language and cultural assimilation requires. Mental exertion is further heighten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emotional endurance into physical persistence in Tending. The work invites viewers to remove their shoes and walk across an expanse of river stones to experience the fluctuating pain and rejuvenation of reflexology. Arranged according to size, shape, and texture, moments of respite are diffused amongst acute pressure. A reimagined pressure point diagram is available as a takeaway—two distinct narratives reveal themes of tenderness and violence, pain and healing, grief and joy. Excellence is the Goal (the goal is death) further engages coexisting contradictions and calls for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ceptionalism, assimilation, and American violence. Weighed against Tou Thao’s participation in the murder of George Floyd, anti-Asian hate crimes, the Atlanta spa shootings, and attention to Asian lives, American assimilation and human value are inextricably tied to violence and death. The out-of-reach ship’s bell speaks to a grand, impossible ambition that requires immense effort. Commonly used on modern ships as a warning signal, the ship’s bell also recalls the voyage itself—of leaving and arriving. Just underneath the bell reads: I want so badly to survive this.
Whether it’s a slow traverse across space or an impossible reach, the exhibition Heart in My Mouth demands the effort of translation, healing, and critical self examination to be felt and endured. As Cathy Park Hong writes in Minor Feelings: An Asian American Reckoning, “If you want to truly understand someone’s accented English, you have to slow do
艺术家简介:
Rachel Hsu 是一位跨學科藝術家,擅長視覺藝術、語言和詩歌。 她獲得了天普大學的Tyler藝術學院的雕塑碩士學位和西華盛頓大學的藝術學士學位。 她曾在紐約和費城展出,她的寫作作品曾發表在 Honey Literary 和 APIARY 雜誌上。 她最初來自華盛頓州西雅圖,目前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生活和工作。
RSVP for the opening here: https://forms.gle/1bjQSBams3T8xQmA7
|
2022.2.4 | 456画廊 | 藝術家座談 | 郭楨 ....點選更多訊息星期五, 2月 4日, 下午5-7点 下午5:00点 音乐表演, 大提琴手 Francesca Ter-Berg 下午5点30 藝術家座談, 由策展人 Kimberly Reinagel 主持,演講嘉賓藝術評論家 Robert C. Morgan、藝術史學家 Gail Levin、獲獎詩人 Mai Mang 和當代藝術研究員 Fang Zhang 通過 Zoom 加入
456 Broadway, 3rd floor (elevator available)
藝術家創作論述:
郭楨:我的抽象水墨的理念
近年来,我的女权主义艺术总是转向“母亲”的概念,以及与女性、男性和整个世界的联系。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個人可能没有女儿、姐妹或妻子,但每个人都有一个母亲,“母亲”和大地是一切生命的给予者和维护者。母亲和大地在传统、哲学、科学和我们的思想中是紧密相连的,同样,它们也在我的艺术中联系在一起。大地母亲和人类母亲(以及所有的女性)都被我們這個時代的破壞性力量所包围。
《啞聲的风景》展示了我们大地的景象,既开阔又令人恐惧。这是一幅风景,仿佛从几英里高的地方看下去,灰色的颜色和巨大的高度使它显得柔和和污损。高耸的山峰与河流、湖泊、火山口,斷壁都融为一体,具象但更抽象,迷失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和价值。
這個展覽的題目是’啞聲的風景“。 啞聲並不是沒有聲音,而是發不出來的聲音。在這個現場,就是一個啞聲的世界。在這裡的一切都屬於這個啞聲世界裡的。這裡包括水墨畫中的大地,也就是自然景色,有代表女性的乳房,有作為兒童的布藝娃娃,還有作為動物的毛绒玩具等。這些物體在我們這個世界裡都是屬於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的弱勢群體。
現實中,我們是怎麼對待我們的大自然的哪?在人口和工业发展的推动下,無限制的開採挖掘,空氣的污染,水質的破壞等。 過分的使用自然資源,導致大氣層的氣溫上升,產生大地溫暖的現象;產生了很多相應而生的不自然的現象。我們的大地已千疮百孔,已失去平衡。在我们面前消失而无法发出声音。,大自然有沒有聲音?大自然是有聲音的。它在不停的訴說,不停的哀求,不停的哭啼;有時也會爆發災難以懲罰人們的惡意舉止。
女性是我們社會群體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幾千年的封建禮儀嚴重的束裹和損害了女性的權益和平等。幾千年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奴役和欺凌是令人髮指,不能容忍。她們也是有聲音的,她們的訴說沒有被聽到。從 隨著100年前女性主義發出來更強烈的聲音,這個社會才有了一些明顯的改變;但是這種改變是很緩慢的,就是現在,在世界有的地方依然存在著這樣的陋習和摧殘。
我們的大地,我們所有人的母親,隨著碎片被肢解和焚燒而沉默。 這個世界的母親和女人,她們的身體、她們的權利和她們的精神也不斷受到攻擊。 她們也被告知要“閉嘴”,並且她們的聲音被靜音了,不會被聽到。
兒童是我們人類的未來和希望,但是虐待和販賣兒童以及性侵犯的罪惡時時發生。
地球變暖的事實,嚴重的破毀了動物的生存環境,城市的急遽的擴大發展,樹木的無限制的砍伐,也是的很多的動物瀕於絕種;他們是有聲音的,但是他們的聲音同樣是被忽略了的。
如果我們不能為沈默大地和靜音的人說話,我們都將面臨同一的毀滅的結局。
在這裏我試圖把這些被啞聲的聲音匯集成一種的聲音,一種用藝術形式呈現的聲音,希望能夠引起社會的注意和重視。
而在這裡的抽象水墨已徹底顛覆了傳統水墨畫的理念及方法,傳統水墨多以線條和點點皴皴來塑造山水及樹木,水分僅為遠景和渲染為主,只是其一種輔助作用的元素。在我的多年的經驗積累中實現了一種多參差水墨的疊加,充分利用水在紙面上的節奏和渲染,淡化線條的用筆在紙面上的痕跡,形成一種可急可緩,可空可繁抽象的自然景觀。
我還在抽象範圍中,結合對女性主義藝術的理念,在畫面中或隱或現的有一些女性身體器官的聯想,進一層面的增加了作品的觀賞價值。3 D 物件的参入,更使的內容充實,豐富,加強了力度,更充分和明瞭的闡述了藝術家的思想和意圖。
這個掛起來的裝置也是在為加強女性的意義創作的, 這些像是”巢“的物件是由兩個乳房的結合而形成的;女性的“巢”就是女性的世界,以更多的顯現女性是想更多的顯示女性的權益的需要和追求。
還有這個螢光燈的裝置的作品,同样突出了废墟中女性的成長。
我用我熱愛的藝術去闡述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質問和批評,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因為藝術不只是觀賞的藝術品,同樣可以起到改變人文思想和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艺术家简介:
郭楨出生於中國山東省,早年生活在中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期間, 1982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係並留校執教於中國係,是改革開放後最早的水墨藝術探索者之一。郭楨於1986年移居美國,1988年在紐約設立郭楨工作室。參加過多次國際藝術展,是活躍在國際藝術界的女性藝術家。並長期致力於國際當代女性主義藝術的研究和探索。蘇富比等國際拍賣公司多次推動其作品。近幾年郭楨先後策劃和參加了:中國長沙的“存在”國際女性藝術展,美國莫納當代美術館的“請觸摸,身體邊界”大型展覽;韓國全北道立美術館“亞洲女性藝術家展覽”等。並經常在國內外大學做學術講座。
郭楨現在在紐約市生活並從事藝術創作。
|
2021.12.18 | 456画廊 | 新展开幕 & 藝術家座談 | 蒋贞蕾 ....點選更多訊息星期六, 12月 18日, 下午1-5点 下午2:00点 藝術家座談 下午2点45 音乐表演
456 Broadway, 3rd floor (elevator available)
Please join us for the opening reception of Zelene Jiang Schlosberg's solo exhibition Flâneur Redux at Gallery 456.
下午2:00: 蒋贞蕾与 米可·卡娜达教授(波士顿大学)对话 下午2:45:女高音婕米·乔丹的表演/即兴表演
展会声明:
我们都是游荡者。经历新冠疫情封锁和隔离之后,除了移动身体和和观察周围环境之外,没有明确目的的在城市街道上四处游荡的能力不容小觑。虽然城市游荡者仍然可以呈现出“花花公子”(波德莱尔)或“现代生活批评家”(本杰明)的气质,但这些当代的游荡者似乎提出了一种新的范式。在这种范式中,一个游荡者会匆匆避开另一个游荡者,而且是在一个绝对没有喧嚣的城市环境。
在如此令人焦虑的背景下,蒋贞蕾个展将展示于2020和2021年创作的最新作品。作品里的活力似乎令人惊讶,甚至是受欢迎的。作品里有非常普遍的抽象感,但仔细观察后观众将进一步看到里面的直升机、猫、门、花草以及最能说明问题的长着触角的外星类似生物,这些生物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艺术家的自画像。所有这些象征性的图像到底是给人带来舒适感,还是陈述令人担忧的东西,甚或概念的展示,这都由观赏者来自行决定。
蒋贞蕾从在帆布上打草图开始她的艺术创作过程,然后在涂上丙烯颜料和决定最终方案之前继续切割画布。这些切割后的帆布在堆叠和并置后形成层次。堆叠、并置和分层的想法回应了她对古典大师绘画的深入研究,包括三联画,以及中国水墨画的东方影响。这种效果也回应了我们最近时代的普遍重复的感觉:游荡者无终止的模式化行程,不过她们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即使是以一种散漫的方式。
艺术家简介:
蒋贞蕾于1977年出生, 是一位在芝加哥生活和工作的美籍华裔艺术家,因其大胆的融合绘画和雕塑的艺术创作方式而受到赞誉。个展包括美华艺术协会456画廊 (NYC)、伊利诺伊州东中央学院 (IL)、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密苏里州北中央学院(MO)和伦敦沃尔特画廊。她参加了许多群展,包括在周氏艺术中心、韩国 CICA 美术馆和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她的作品“方向 #0”是作曲家约翰·利伯瑞特2018 年发行的 CD 专辑“线画”(奥尔巴尼唱片公司)的封面。她的作品也可以在艺术家谈话杂志(英国)、工作室参观(美国)和艺术市场杂志(以色列)上看到。她是当代古典新音乐的爱好者,经常与知名的前卫音乐家合作,这些音乐家了收藏她的作品,在几个美术馆收藏之外。蒋贞蕾是2021年迈阿密艺术博览会的参展艺术家(法贝克画廊代理)。蒋贞蕾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RSVP for the opening here: https://forms.gle/BKva3tkKoLxs8BrZ9
|
2021.12.3 | 藝術家講座 | 蔡陈林與李骄阳 ....點選更多訊息Friday, December 3rd, 6-8PM
456 Broadway, 3rd floor (elevator available)
Please join us for a discussion by artist Chenlin Cai about his recent and past works, with focus on his exhibition "Body•Mark" at Gallery 456. Hosted by poet and artist Jiaoyang LI, who will lead the audience on a poetic journey in appreciation of the show. Get inspired by Cai’s paintings to create your own ekphrastic poetry. Refreshments will be provided.
創作論述:
作为艺术家的本能是发现生活中的美和创造具有自我语言的艺术世界。在我的作品中所隐现的肌理质感源自于我从小对痕迹的喜爱。从剥落的墙皮到氧化锈蚀的镜面,我总能从这些痕迹中看出某种图像,并赋予联想和故事。也许是这种对图像和观看的敏感,让我选择了艺术家作为职业标签至今。
我尝试用视觉叙事的方式来创作反思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作品。特定的历史时刻和当代社会事件都是我创作的主题。我将这些图像从其时间背景中抽离出来,使其脱离原本的语境和山下文,并将其放置在当前的时间和空间中,这种错位与误读产生了视觉上的矛盾和冲突。当灾难性的事件被以诗意的方式表述出来时,它编织出一个美丽的谎言。观众在误读之后的震惊则是能让人更深刻地反思灾难性事件对人与社会的影响。
对于透明材质的迷恋使得我研究在亚克力材料上绘制图像的可行性。我的作品融合了西方油画媒介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表现语言。我使用水墨的绘画方式在透明的材质表面控制油彩的痕迹和物理属性,使其形成类似于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的特定效果。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类似生物体的微观有机结构,结合了自然和人文的宏观景观,用抽象化的肌理来诠释具象化的山水图示。
由于时间和多种媒介混合所产生的变量和不可预见性,在我的作品中色层肌理的生成并非完全受控。我更像是观察者在一旁记录油彩在表面张力的影响下自发地分离与融合。这种不受控的偶然性则更像是赋予了油彩一种带有生命的自主意识、进而创造出带有生物学隐喻的图像。西方绘画的材料媒介融合东方绘画的笔意和意境,不同的元素在我的作品中融合与碰撞,我尝试带给观众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和视觉体验,藉此引发思考有关人类行为在更广的时空维度中所造成的后果。
關於藝術家:
蔡陈林,1984年生于中国福建省。2010年和2017年先后于中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美国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取得研究生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美国费城。
蔡陈林是一位跨媒体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创新地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笔意与当代艺术的视觉表达进行结合,进而创造出一种融合艺术与科学景观的全新视觉图象。其作品被纽约名校Cooper Union(库伯联盟)前董事会主席Mark Epstein先生,希腊雅典Copelouzo家族美术馆和费城FMC跨国集团等世界各地的藏家们广泛收藏。
部分展览经历:2017年美国费城Freemans’拍卖行个展,2019年美国纽约Time Arts画廊个展,2021年美国纽约456画廊个展。2017年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国际青年艺术展,2018年美国费城市政厅画廊亚太文化遗产月艺术展,2018年天津滨海美术馆全国当代绘画邀请展,2019年佛罗伦萨国际双年展,2021年美国纽约Artexpo艺博会,2021年费城Woodmere美术馆第76届评审年展等。
蔡陈林曾分别为美国宾州州政府和《世界日报》主办的全国青少年绘画比赛担任评委。他同时也是一位富有成效的壁画艺术家。他在美国和中国已经完成了了数十幅壁画: 例如许昌市博物馆,北京的韩国文化院,纽约的第一街壁画公园以及费城唐人街的十街广场。 2018, 2019和2021年,费城问询者报纸曾五度报道了他的壁画故事。他目前正带领艺术家团队共同创作大型壁画项目,以庆祝费城唐人街150周年庆典。
關於主持人李骄阳:
现工作和生活于纽约的诗人和跨媒介艺术创作者。曾任纽约大学本科创意写作课程讲师,现为多家英语杂志工作,是文学孵化平台【重音社】的合创人。文字作品散见于Gulf Coast Magazine,3:AM, Blackbox Manifold, Foglifter Magazine, 洛杉矶书评,中国新闻周刊等。跨界实验作品在纽约现场艺术中心, 移民艺术家双年展,Performa双年展,洛杉矶设计节,希腊国际电影诗歌节,Chashama Gallery等地展出。曾获得纽约艺术基金会,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美国当代艺术基金会等机构的资助和支持。
Please RSVP to attend the Artist Talk: https://forms.gle/gdKJP226qNuF7qgQ8
|
2021.11.19 | Roundtable Talk | 纽约女性华人作家关于双语写作/电影/剧场的论坛讲座 ....點選更多訊息11月19日 星期五 下午5點-7:30點 Chinese American Arts Council 456 Broadway, 3rd Floor New York, NY 10013
流动或许是当代生活的关键词。便捷的交通不仅让我们得以自由地在地理空间中走动,还带给我们心灵上的解放。家乡、身份、语言、媒介,一切都不再理所当然,都等待我们去选择和定义。
在长达数十年旅居海外的生活中,纽约大学电影学院教授张真从中文诗歌创作转向电影研究,让自我与广阔的世界产生了勾连,她曾说,在异乡漂泊是一场掘墓,而墓挖好后就要考虑如何死而复生。而在谷歌担任资深程序员的慕明,在科幻中找到了自我表达的方式,并用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发明了属于自己的科幻叙事。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编剧硕士毕业的朱宜,不仅用戏剧诚实地解剖自己观察到的异乡经验,还在进行小说和影视的多栖尝试,她喜欢流动中的人,“因为在流动当中就像在水中游泳,如果不扑腾,就会沉下去。” 电影、剧场、写作,这三种媒介之间有怎样的勾连与张力?异乡的经历如何改变了创作者和语言的关系,对自我身份的认知?疫情会将电影、科幻、剧场的未来推向何方?
2021年11月19日下午5点-9点,张真、慕明、朱宜,和重音社创始人钟娜、李骄阳将在美华艺术协会进行一场圆桌对谈,分享她们作为海外华人女性对跨界创作的体验和思考。
嘉宾:张真、慕明、朱宜、钟娜、李骄阳
作家Bio
张真:纽约大学电影学院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复旦大学攻读新闻专业,随后赴瑞典学习电影制作和电影理论。爱荷华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硕士,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电影研究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自1999年起在纽约大学电影学院任教,2012年创始亚洲电影媒介教研计划人并任主任。博士论文曾获得美国电影和媒介研究协会(SCMS)最佳论文奖,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获得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LA)的首部专著推荐奖。另出版《城市一代: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和社会》《DV制造中国: 独立电影之后的数码主体与社会变迁》《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等著作。
朱宜:上海出生长大,常住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编剧硕士,南京大学戏文本科。获2015全球泛华青年剧本创作竞赛一等奖。获上海戏剧谷壹戏剧大赏“2015年度菁英编剧”奖。获纽约戏剧工作坊新锐艺术家基金。纽约Ma-Yi剧院编剧团体成员。英国皇家宫廷剧院国际编剧项目成员。美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纽约Ensemble Studio Theatre驻场编剧。南京大学文学院客座讲师。作品曾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纽约国际前沿戏剧节、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上海大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话先锋剧场、圣路易斯莎士比亚戏剧节、北京青戏节、台湾戏曲中心、台湾水源剧场、挪威北极剧院等公演公映。
慕明:本名顾从云,毕业于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系。谷歌程序员,推想小说作者。2016年开始创作中短篇小说。作品散见于《花城》、《科幻世界》、《中华文学选刊》等刊物及各网络平台、征文、选集和年选。部分作品被译为意大利文、英文等。曾获豆瓣阅读征文大赛奖、未来科幻大师奖、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等,出版有意大利语短篇小说集《涂色世界》,即将出版中文短篇小说集《宛转环》。
钟娜:双语写作者,文学译者,播客主播,文学孵化平台重音社合创人。中英文作品散见《小说界》,《上海文学》,《新京报书评周刊》,《洛杉矶书评》,Lit Hub, The Margins, A Public Space等。纽约小说中心青年作家项目成员,Tin House工作坊成员,长篇节选获Bette Howland奖,New School Chapbook奖等。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我们所失去的,我们所抛下的》。 李骄阳:现工作和生活于纽约的诗人和跨媒介艺术创作者。曾任纽约大学本科创意写作课程讲师,现为多家英语杂志工作,是文学孵化平台【重音社】的合创人。文字作品散见于Gulf Coast Magazine,3:AM, Blackbox Manifold, Foglifter Magazine, 洛杉矶书评,中国新闻周刊等。跨界实验作品在纽约现场艺术中心, 移民艺术家双年展,Performa双年展,洛杉矶设计节,希腊国际电影诗歌节,Chashama Gallery等地展出。曾获得纽约艺术基金会,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美国当代艺术基金会等机构的资助和支持。
主办:重音社(Accent Accent)
重音社(AccentAccent) 是一个服务于中英双语写作者的文学平台,由双语写作者钟娜和李骄阳于2019年成立。致力于面向公众而介入当下,以灵活流动的社群形态聚合中国本土与海外华裔的写作者、译者、研究者、跨媒介创作者及文化创意行动者,并通过访谈对话、作品译介、资讯报道、主题工作坊、国际驻留与公教课程等形式,促成跨越国界与学科壁垒的创作交流,并尝试在这一行动者网络下探索无障碍的亲缘性联结的别样可能。
参与方式:Eventbrite https://www.eventbrite.co.uk/e/writing-across-borders-tickets-207587839817
|
2021.11.12 | 456画廊 | 新展开幕 | 蔡陳林:痕•跡 ....點選更多訊息456畫廊榮幸地宣布蔡陳林在紐約的第二次個人畫展“痕•跡”即將展出。此次展覽將呈現蔡陳林創作於2017- 2021年之間不同系列的作品。 . 在蔡陳林的作品中,他一直嘗試著將醫學的圖像與藝術表現語言進行結合,從而創造出獨具個人特色的繪畫風格。在他的作品中,油畫在混合多種媒介的作用下被稀釋變得透明且具有水墨般的流動性。東方水墨的筆意與西方油畫的形式語言碰撞融合,在作品的表面肌理呈現出一種類似顯微鏡下的細胞結構。而這種有機的紋理與視覺語言正是他的作品中最顯著的個人標籤。
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全世界人的生活方式,疾病帶來的創傷在身體和心理方面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疤或印記。如何正確對待疾病將與人類長期共存的這一客觀現實,則改變著社會對待疾病與患者的態度。對生命的敬畏和好奇啟發了人類去探索生命的真諦。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將到哪裡去?
因此在蔡陳林的作品中,他將細胞和病毒的微觀結構繪製在人體和風景等宏觀對象的表面。顯微鏡下的人體細胞組織呈現出一種異樣的結構和肌理。觀察這種微觀視角下的細胞結構將帶來一種超現實的體驗。微觀視角下的生命結構被放大之後,呈現出一種脆弱的美感和詭異的恐懼感。蔓延的細胞結構在人體裡聚集和重組,宛如一次次的生命的重新編程。
由細胞重組的人體,X光下的人體骨骼山水,空間中延展的透明多層繪畫,蔡陳林一直在嘗試著拓展作品的視覺表現力和形式感,以期為藝術提供一種新的觀看方式。
創作論述:
作为艺术家的本能是发现生活中的美和创造具有自我语言的艺术世界。在我的作品中所隐现的肌理质感源自于我从小对痕迹的喜爱。从剥落的墙皮到氧化锈蚀的镜面,我总能从这些痕迹中看出某种图像,并赋予联想和故事。也许是这种对图像和观看的敏感,让我选择了艺术家作为职业标签至今。
我尝试用视觉叙事的方式来创作反思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作品。特定的历史时刻和当代社会事件都是我创作的主题。我将这些图像从其时间背景中抽离出来,使其脱离原本的语境和山下文,并将其放置在当前的时间和空间中,这种错位与误读产生了视觉上的矛盾和冲突。当灾难性的事件被以诗意的方式表述出来时,它编织出一个美丽的谎言。观众在误读之后的震惊则是能让人更深刻地反思灾难性事件对人与社会的影响。
对于透明材质的迷恋使得我研究在亚克力材料上绘制图像的可行性。我的作品融合了西方油画媒介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表现语言。我使用水墨的绘画方式在透明的材质表面控制油彩的痕迹和物理属性,使其形成类似于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的特定效果。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类似生物体的微观有机结构,结合了自然和人文的宏观景观,用抽象化的肌理来诠释具象化的山水图示。
由于时间和多种媒介混合所产生的变量和不可预见性,在我的作品中色层肌理的生成并非完全受控。我更像是观察者在一旁记录油彩在表面张力的影响下自发地分离与融合。这种不受控的偶然性则更像是赋予了油彩一种带有生命的自主意识、进而创造出带有生物学隐喻的图像。西方绘画的材料媒介融合东方绘画的笔意和意境,不同的元素在我的作品中融合与碰撞,我尝试带给观众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和视觉体验,藉此引发思考有关人类行为在更广的时空维度中所造成的后果。
關於藝術家:
蔡陈林,1984年生于中国福建省。2010年和2017年先后于中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美国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取得研究生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美国费城。
蔡陈林是一位跨媒体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创新地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笔意与当代艺术的视觉表达进行结合,进而创造出一种融合艺术与科学景观的全新视觉图象。其作品被纽约名校Cooper Union(库伯联盟)前董事会主席Mark Epstein先生,希腊雅典Copelouzo家族美术馆和费城FMC跨国集团等世界各地的藏家们广泛收藏。
部分展览经历:2017年美国费城Freemans’拍卖行个展,2019年美国纽约Time Arts画廊个展,2021年美国纽约456画廊个展。2017年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国际青年艺术展,2018年美国费城市政厅画廊亚太文化遗产月艺术展,2018年天津滨海美术馆全国当代绘画邀请展,2019年佛罗伦萨国际双年展,2021年美国纽约Artexpo艺博会,2021年费城Woodmere美术馆第76届评审年展等。
蔡陈林曾分别为美国宾州州政府和《世界日报》主办的全国青少年绘画比赛担任评委。他同时也是一位富有成效的壁画艺术家。他在美国和中国已经完成了了数十幅壁画: 例如许昌市博物馆,北京的韩国文化院,纽约的第一街壁画公园以及费城唐人街的十街广场。 2018, 2019和2021年,费城问询者报纸曾五度报道了他的壁画故事。他目前正带领艺术家团队共同创作大型壁画项目,以庆祝费城唐人街150周年庆典。
Opening Reception: Friday, November 12, 2021, 6 - 8PM
Please RSVP to attend the opening: https://forms.gle/9dqUhJs9egViT6py5
|
2021.10.10 | 藝術家座談 | In Conversation: Xiaojing Yan and Lilly Wei ....點選更多訊息Sunday, October 10, 3-5pm Conversation begins at 3:30pm
456 Broadway, 3rd floor (elevator available)
Please join us for a conversation between artist Xiaojing Yan and curator Lilly Wei about Yan's current exhibition "Pines, Needles, Mushrooms, Ink, Paint: A Botanical Rhapsody."
A catalogue with an essay by Lilly Wei accompanies the exhibition.
Xiaojing Yan is a Chinese-Canadian artist. Combining her Chinese roots and education at Nanjing Arts Institute (B.F.A., 2000) with higher education at George Brown College in Toronto (2004) and an M.F.A. in sculpture at 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7) her work reflects her journey through these various cultures, arriving at her own personal vocabulary. Her unique point of view brings together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encompasses culture and nature, art and science.
Most recently, she has had solo shows at Hermès Maison, Shanghai, China, Richmond Art Gallery, Richmond, BC, Canada and Suzhou Museum, Suzhou, China, Varley Art Gallery, Markham, ON, Canada. Yan has also completed public art projects in Canada and China including her 2018 installation Cloudscape at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
Lilly Wei (b. Chengdu, China) is a New York-based independent curator, writer, journalist and critic whose area of interest is global contemporary art, in particular emerging art and artists, writing frequently on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and biennials. Her work has appeared in dozens of publications world-wide and she is a longtime contributor to Art in America, a contributing editor at ARTnews, and a former contributing editor at Art Asia Pacific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uthor of numerous catalogues and monographs, she has curated exhib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Asia. Wei lectures frequently on critical and curatorial practices and sits on the board of several not-for-profit art organizations. She has an MA in art history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PLEASE RSVP HERE: https://forms.gle/wUVJPeFr7ySiJCaJ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