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一直使用多種媒介來創作作品,包括油畫、丙烯、水彩及各種可以信手拈來的綜合材料。我的作品形式多樣,同時在紙本綢本繪畫、架上繪畫和公共藝術領域活躍。
在架上繪畫和紙本綢本繪畫這部分,我的作品包含具象繪畫與抽象繪畫,似乎用什麼形式的繪畫來創作並不是固定的,而是結合當時觀察方式並以畫面呈現效果為優先。在一些作品的創作過程中,為了建立自己的作品邏輯,我會通過技術處理的手法將形體打碎,僅能窺見其本來面目之一二,形體成為碎片化重建的養料與基架,就在破壞中產生了撼人的視覺圖像,從而引出觀看者的感受和思考,同時也改變了常規的觀看模式。一般情況下,具象觀看模式往往是觀看者的首要選擇。觀看者們對所見之物的形體依賴容易忽視世界構成之間的一些更基礎和本真的含義。創作時的思維過程會從眾多對象中提純情緒並轉化為探索視覺語言的可能性。例如通過點、線、面;顏色、形狀、線條來使人能夠理解和操作更廣泛的概念而不僅僅是受限於具體事物的軀殼之中。在此基礎上,即使再回到細心地去描繪形體本身的狀態時也能傳達出一些獨特的情緒和更普遍的理念了。這就是為什麼我的作品中有時是純抽象有時又是具象,有時兩者疊加。我追求提純後的兼容,不想受限並致力於打破各種壁壘。我希望通過解構的色彩和重新嚴密組合的細節,釋放觀看者第一自主意識,從而發現並豐富作品的含義。
除了傳統的繪畫材料,在我的作品當中,還常能看到各種非常規材料的混用,或者常規材料的非常規使用,我會把這些材料和使用手法直接用在繪畫當中,材料的視覺衝撞也是我美學的一部分。正是對材料的一貫執迷讓我開始公共藝術的創作。公共藝術的體量比繪畫要大很多,並且能直接與空間發生聯繫。最近的代表作品是2023年在紐約長島所做的裝置《大地之眼》。鋼材搭建起一個長四米多高兩米多寬的大眼睛框架,立在廣闊的平原上。眼睛是通透的,逢晴朗天日出日落時都能在“眼睛”的兩面看到陽光射出。金色的陽光代替了瞳孔深處最燦爛的光芒,這是一件真正與大地發生關係的作品,自然成了作品的一部分。
我的藝術裡有很多極力突破表面視覺信息的嘗試,隱藏在平靜畫面下暗潮湧動的情緒,但我又不想賦予作品那麼多故事性,我盡力先把藝術交還給視覺本身,能成為獨立於文本的存在。
陳幽隱Lihua Chen,生於1977年,藝術家,從事藝術創作二十餘年;自由撰稿人,曾為電台、雜誌媒體及畫廊展覽撰寫專題文稿、散文以及藝術評論。現工作生活於紐約及北京,創作類型涉及繪畫、影像及公共藝術。曾在北京、倫敦、柏林、紐約等世界多個地區舉辦個展與聯展,並參與多項公共藝術項目。於2015年在北京798藝術區策劃及主持主題展覽《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2016年跨界為上海國際時裝週秀場設計主題,包含舞台環境、電音背景音樂、開場戲劇行為表演等,同時將大型裝置作品《二次元硬》放置於中國首都北京地標東三環農業展覽館廣場;2023年將大型裝置《大地之眼》放置在紐約長島……創作風格多變,偏愛作品寓意隱晦內歛但視覺風格強烈的矛盾體。
陳幽隱
創作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