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22 | [World Journal /世界日報] 456畫展「僭越」從小鎮軼事聚焦在美華人歧視歷史 ....點選更多訊息美華藝術協會456藝廊將展出華裔藝術家華妮(Jeannie Hua)的系列畫作「僭越」。華妮以華人受到不公對待的真實歷史事件作為靈感,創作多幅拼貼(Collage)、油畫作品,通過藝術展示對於種族歧視的無聲抗爭。
華妮出生於60年代末的俄亥俄州(Ohio)辛辛那堤(Cincinnati),在成長過程中曾遭受無數「日常化」的種族歧視與羞辱;90年代起,華妮擔任刑事辯護律師一職長達數十年,她於十年前決定追尋自己的藝術夢想。自芝加哥藝術學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畢業後,華妮的作品如今在法國、加拿大、墨西哥多國,以及全美多州展出數十次。
數年前,華妮偶然間發現,在內華達州(Nevada)的一個小型礦業城鎮中,曾有十名華人移民被埋葬在一座由礦渣肥料堆積而成的小山丘下,而緊鄰這一埋葬地的則是安葬著托諾帕(Tonopah)昔日名流的公墓,「這就是白人如何對待我們的,就像對待垃圾一樣。」
受到這一發現的巨大觸動,華妮選擇用拼貼畫展現充滿淚痕與汙漬的歷史,並用金箔在上面描繪不同的神話人物,以代表悲傷的五個階段,即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和接受。同時,華妮還用油畫描繪了礦區的土丘、以及基督教中的天使形象;「油畫是西方藝術中被視作最崇高的媒介,也是父權制的媒介」,選用油畫呈現,也代表了華妮的反叛與抗爭。
在一副油畫作品中,華妮在經典基督形象的天使旁,用紫色顏料描繪了看似「與整幅畫作格格不入」的龍,「就像這條龍,我們(華裔)看上去可能不屬於這裡,但是我們在這裡、我們是這整體的一部分、而且我們不會離開。」
「僭越」系列畫作將自本月21日(周五)起,展出至3月7日(周五)。此外,還會於22日(周六)下午1時至4時舉辦抗議橫幅製作工坊,於24日(周一)晚6時舉行藝術家對談,於3月1日(周六)下午1時至2時舉行劇場選段朗誦,並於3月2日(周日)下午2時至4時舉行拼貼藝術工作坊。以上活動均在曼哈頓百老匯大道456號三層的456藝廊免費舉辦。
....點選更多訊息
|
2025.2.21 | [Sing Tao Daily/星島日報] 藝術家華妮456畫廊個展 ....點選更多訊息 |
2025.2.20 | [China Press / 侨报] 艺术家华妮个展《僭越》21日华埠456画廊开展 ....點選更多訊息艺术家华妮 (Jeannie Hua)个人展览《僭越》将于2月21日至3月17日在华埠456画廊展出,由Nancy Good与Mylene Lachance策展。
华妮表示,她从一年多前开始创作本系列作品,此次共展出16幅画作以及拼贴艺术作品,“这组艺术作品源于我在内华达州一座小型矿业城镇中发现的轶事历史。当你沿着95号高速公路行驶,穿越沙漠进入托诺帕,首先会看到小丑汽车旅馆,紧邻其侧的是围栏内安葬着托诺帕昔日名流的旧托诺帕公墓,而围栏之外的一座由矿渣废料堆积而成的小山丘之下,埋藏着曾经的10多名华裔移民。”
艺术家称,此系列作品是对个体在政治、生态与社会经济结构下所经历的私人与个人罪行的心理记录与处理同时也是视觉挽歌。被遗漏和抹去的历史与被记录的历史同样重要,当人们意识到历史并不仅属于胜利者时,历史便失去了其殖民合法性。艺术家并不被“煤气灯效应”操控,而是通过艺术照亮并填补照亮那些被擦除遗忘的事物,为埋葬者立碑。
此外,作家Jamie Ford的曾祖父也是长眠于山丘下的中国移民之一,他的调查与研究为艺术家提供了诸多宝贵资料。 艺术家华妮 2022年从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硕士毕业,曾在Core Contemporary开办个展,并在蒙特利尔、巴黎等多城市举办了15场展览。她在南内华达学院任职艺术课和艺术史课兼职教师,还曾多次参加过多州的画廊以及博物馆群展。
展览将从2月21日开始持续至3月17日在位于华埠百老汇大道456号3楼的456画廊展出,开幕酒会将于21日晚上6点至8点举行,抗议横幅制作工作坊定于22日下午1点至4点,艺术家对谈定于24日晚上6点,剧场选段朗读定于3月1日下午1点至2点,拼贴艺术工作坊定于3月2日下午2点至4点举行。画廊开放时间为周一、周三及周五下午1点至5点,提前预约可致电212-431-9740。

|
2025.1.24 | [Sing Tao Daily/星島日報] 魏聞笛包興政雙人展開展 移民身份與傳統的回視與思考 ....點選更多訊息移民身份的割裂與交融,是每個在美華人的自我認知中所必經的思考過程。農曆新年將至,美華藝術協會456畫廊現攜手藝術家魏聞笛與包興政,舉辦主題為「目光與遷徙」的雙人展,從自我的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探討這一話題,為期2周,鼓勵愛好者前往觀展。
參展藝術家包興政初中畢業後移民來美,目前就讀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其作品圍繞喪葬禮儀習俗,探討現代化過程中被割裂的傳統文化與華裔身份認同間被漠視但又深層交融的現實。參展藝術家魏聞笛出生於溫哥華,成長於中國深圳,就讀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MFA項目。其繪畫作品以愛與故土為主題,通過筆觸下的童年回憶及夢境,於創傷中尋求自我療愈。
談及以喪葬習俗為主體的創作,來自溫州的包興政將其歸予了老家親戚所經歷的喪葬儀式轉變,老一代所在乎的土葬等特定習俗,如今則成了年輕一代所抗拒并試圖割離的存在。這一轉變讓遠離故土、以海外華人身份在美國重新尋求著自我認知的包興政,萌生了對傳統文化與華人身份兩者間繁複複雜關聯進行探討的念頭。
對此,包興政認為喪葬禮儀便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因為它是一種文化和群體對於死亡的想像,而這一想像也反映了該文化或群體對自己死後生活的想像。對於老一輩而言,喪葬有特定的儀式,逝者以某種形式可參與到生者社會的一部份;但如今對於喪葬禮儀,年輕人並不在乎,抗拒或排斥。在包興政看來,這一議題亟待討論,這些「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衝突」也是他想要去討論的部份。
在包興政看來,身為一名在美華人,雖然生活上也會與當地有某種文化認同,但都是短暫的熱文化;而傳統則是隱性的冷文化。比如在華埠的包子鋪可觀察到的裝飾與人與人間的處事方式,可令人意識到一種無法割席的聯繫即傳統,可視為身為中國人的某種信仰,是不能與自我身份割離去討論的,亦不可閒置不予討論。通過此次展覽,希望在追求對傳統的認同的同時,也能尋找在美華人隱性的相通性。
而魏聞笛則是一名從小在義務教育中摸爬滾打的加拿大裔華人,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她直言一直處於一種「既不是百分之百的中國人,文化上又不算一個土生土長的加拿大華裔」的自我矛盾與掙扎中,加之從小便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好孩子和好學生,童年一直處於課業壓力中的她坦言自己身上缺少鬆弛感。因此繪畫與記錄夢境在她看來是一種與自我創傷的交流與對話,希望能過通過作品表達不曾表達過的內在慾望,從中得到療愈。
對於自己的作品,她坦言從未進行過刻意歸類。提及筆下的夢境,本科畢業於生物學的她表示,夢境從生物學角度來講,即是將存在的創傷以夢境的方式進行重塑,是身體內在的一種療愈,是「身體在告訴我你要去愛自己」。而在醒後畫下每一個夢境的過程中,魏聞笛得以將內在的傷痛以繪畫方式呈現出來,與之對話,得到了療愈。
策展人莫維凡與二人的相識亦是通過作品,她直言將二人作品放在一起時,能體會到一種很奇妙的共性,由此便萌生了策劃此次展覽的念頭。
經歷過高考的莫維凡表示,自己與包興政和魏聞笛有著類似的思考過程。多次的視角切換讓她開始重新認識自我,在到了紐約後逐漸清晰認知自己的中式特色(Chineseness),并對之開始產生研究興趣。在莫維凡看來,中式特色超過了課題或明確主題,通過細節展現於眼光裡與感受裡。從這一點來說,包興政與魏聞笛的中式特色存在於類似層面上,自己也由此與之產生共鳴。
此次展覽將於1月24日至2月7日間在美華藝術協會456畫廊展出。感興趣的民眾可在此期間於每周一至周五下午1時至5時間前往百老匯(Broadway)456號3樓的456畫廊觀賞,或提前預約參觀。了解更多詳情可致電(212)431-9740或發送郵件至info@caacarts.org諮詢。
本報記者孟莎紐約報道

|
2024.12.3 | [World Journal /世界日報] 華人藝術家曼哈頓開展 記錄美國夢 ——「Lily Honglei」夫妻檔 用藝術表達移工艱辛、反抗不公 ....點選更多訊息紐約華人藝術家李宏磊和楊熙瑛的聯名個展「樂土」正在曼哈頓舉辦,展覽的其中一個重要部分根據藝術家的親身經歷,呈現了底層華人移民在美國苦苦掙扎求生的狀態。李宏磊介紹,早年間與他共同闖蕩時報廣場的華人「紐漂」多出自科班或在國內藝術領域已小有成就,在以各種方式到達這片想像中的「樂土」後,在貧困和不公的雙重壓力下重新從最底層開始創造生活。然而數十年過去,有些人闖出了名堂,但也有人就此安靜地消失在歷史的陰影中,「死亡率頗高」。
李宏磊2000年來美,在南方一家中餐館打工攢下一筆錢後,便來到紐約追尋夢想。他在三年的時間內,每天白天前往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和藝術書店接受藝術薰陶,晚間則在時報廣場靠給遊客畫像謀生,直到妻子楊熙瑛帶著幼子來美團聚後,夫妻兩人才離開紐約的底層華人新移民世界,前往外州求學。
不知所終的「老劉」
在本次的展覽中,一組人物畫像占據了一整面牆,畫中人名為「老劉」,是李宏磊在餐館打工時的華人工友,沒有人知道「老劉」是如何來到美國的。李宏磊介紹,他對「老劉」的第一印象,是有一次在後廚發現「老劉」在處理殘羹時,忍不住偷吃了客人剩下的蝦,而這場景也成為「老劉」系列畫作的其中一幅。
通過與「老劉」的交流,李宏磊逐漸知悉他的其他打工經歷,包括在大雪覆蓋的紐約上州蔬菜農場長時間跪地幹活、導致嚴重膝傷,以及按摩、修腳等看似體力不重、卻有可能因長時間吸入真菌而導致呼吸道感染的工作,「老劉」還講述了他在紐約做裝修工時,因瑣事而被警察暴力攻擊的經歷,這些原本可能沉入歷史深淵的故事碎片,都被李宏磊用畫呈現出來。
系列畫作的最後一幅,呈現的是「老劉」與一個裝滿空瓶的大包蹲在一起。李宏磊介紹,他當年在離開餐館後便與「老劉」失去了聯繫,後來輾轉得知,「老劉」最後一次出現在熟人視野中時,已成了一名無家可歸的紐約拾荒者,在此之後便再無音訊,沒有人知道他是否還在人間。
時報廣場的惡警察
在另一組參展作品中,李宏磊成了畫中人。這組作品描繪他在與一群來美討生活的華人藝術家朋友在時報廣場賣藝的經歷片段,在其中一幅畫中,兩名警察正在踢飛一名賣藝者的板凳。李宏磊說,目擊這一幕令他印象深刻,因為那名警察腳踢凳子的力度之大,「板凳真的在空中停留了至少一秒鐘,才開始下落。」
李宏磊還透露一次沒有被畫出來的經歷。有一次他在專心畫畫時,後腦忽然被重重擊打,轉頭發現,原來是一名在當時賣藝者圈子裡臭名昭著的白人警察。「他打我時,幾乎是有多大力用多大力」,以至於李宏磊當時頭腦完全發懵,事後不得不去醫院檢查是否出現腦震盪。幸好,當時的賣藝者群體還算團結,他們集體圍上來向警察討說法,才避免了李宏磊進一步遭遇不合理對待。
根據其他賣藝者的說法,李宏磊發現,那名攻擊他的警察,當時是個惡名昭彰的種族主義分子,他曾公開表示,因為「賣藝者們不懂英文,所以只能用『打』的方式溝通,他們才能聽得懂」。後來,從小在北京長大、沒受過如此欺負的李宏磊選擇以法律手段維權,結果經過努力,還真的令那名惡警察被停職,然後迫於壓力提前退休。他說,「我們這代人從1989年就開始反抗,到了美國,面對不公,還是要反抗。幸好,美國的法制讓我們的正義得到了申張。」
有人成功 有人逝去
「時報廣場」系列畫作由十餘個場景組成,除了被警察欺凌外,從中還可以看到這群華人藝術青年冒著雨雪出工、圍坐在充斥著尿味的後巷吃飯、半夜前往超市門前收集免費派送的過期麵包等艱辛生活。李宏磊回憶,當他坐在路邊時,平視的目光只能看到形形色色的腿。「即使最窮的人,也能在那裡自由地走來走去,讓我羨慕。」
當年前來追尋美國夢的人,有些不幸者沒能等到成功就倒在了追夢路上。「時報廣場」系列作品中描繪一個場景,是一名年輕人扶著垃圾桶跪在路邊吐血。
李宏磊介紹,這也是他的親身經歷。其中一名「畫友」有一天收工前,突然吐血然後倒在路邊,再也沒有站起來。警方對遺體進行了解剖檢查,也沒有發現死因。李宏磊根據當時的印象,還曾畫了一幅法醫室內的解剖場景,但因為內容過於沉重,最終沒有將其展出。
此外,系列畫作中還有被今日紐約居民所熟悉的搶劫與襲擊等場景,其中有一個人物被襲擊者猛力推向汽車道,而其背後正有一輛標誌性的黃色計程車快速駛來。
李宏磊介紹,包括畫中人在內的他們這一代來美闖蕩的藝術青年,有些成功了,有些死去了,有些長時間潦倒、至今還蹲在時報廣場畫畫。目前,雖然夫妻兩人已經離開了底層華人勞工階層,但依舊對這個群體常心存關照。
隨著疫情和隨後到來的華人走線潮,生活的艱難在他們所居住的法拉盛肉眼可見地生長出來。楊熙瑛說,「愈來愈多的人走上街頭擺攤,說明他們無處可去。然而我們本地的議員卻一心想把他們驅趕殆盡。」
....點選更多訊息
|
2024.11.28 | [Sing Tao Daily/星島日報] 畫筆記錄移民現實 華裔藝術組合個展「樂土」開展 ....點選更多訊息 Lily Honglei的這場個展名為「樂土」,展現移民美國夢的美好追求。而其英文名「看不見的那些(Unseen)」則用以表述移民社區那些真實卻不為主流所知曉的經歷與創傷。這種獨特的碰撞與矛盾,觀者可於現場的十餘幅作品中感受到最直觀的震撼與情感。
二人介紹,所有此次展出的作品,均源自自身及身邊友人的真實經歷,其中的艱難與心酸,甚至悄無聲息的死亡,卻並未曾被大眾或主流所知曉或正視。
這些作品中,有記錄了Honglei曾在餐館做工時相識的「老劉」的故事,從不分酷暑嚴寒在農場土地種菜的工人、到美甲店員工、到餐館服務員、到中央公園街頭按摩、到遭遇警方暴力執法傷殘,再到最終流浪拾荒不知去向的一生;有許多藝術家在初來乍到於街頭畫像謀生時,於午夜領取披薩店丟棄的糕點果腹的故事;還有那些因膚色而在街頭無端遭遇暴力犯罪的故事。
於2000年來美的Lily Honglei二人表示,這一番創作及策展與疫情期間激發的仇亞勢潮密不可分。來美國的前20年,二人的創作多集中於思鄉、展現新移民的難以融入主流社會,以及對中國現實的反思與揭露。然而疫情卻打破了華人社區相對的平靜生活,曾經的排華勢頭再次被點燃。
二人就此習讀了許多有關反亞裔和反華的歷史研究,閱讀了許多文獻。加之目睹身邊人所遭遇的歧視,也便為這一展覽和相關作品的創作埋下了伏筆。
二人表示,面對矛盾與衝突,華人的普遍態度都是去完善自己,以冀主流社會的接受與尊重,但疫情則將這種信念打破。而對於許多在二人這個年齡來美的移民來說,基本都曾從底層做起尋求發展,經歷過底層的真實生活,便能夠感同身受。而作為亞裔 藝術家,直觀描述勞工階層的藝術創作並不多,因此依靠作品并把握平臺所創造的契機去為他們發聲,便成為了二人此次個展的一大願景。「希望所有人正視并不再忽視或歧視生活在身邊的底層華人。這種歧視會造成精神創傷」二人說道,「發出聲音令社會知道,這些人值得尊重的群體,大家本質都是一樣的。」
此次個展將於2024年11月29日開展,至2025年1月3日結束,歡迎藝術愛好者前往觀展。感興趣的民眾可在此期間於每週一至週五下午1時至5時間前往百老匯(Broadway)456號3樓的美華藝術協會觀賞,或提前預約參觀。了解更多詳情可致電(212)431-9740或發送郵件至info@caacarts.org諮詢。
本報記者孟莎紐約報導

|
2024.11.14 | [China Press / 侨报] 艺术家常鹭瑶个展《发丝轻结》华埠456画廊展出 ....點選更多訊息【侨报记者韩清湲10月30日纽约报道】艺术家常鹭瑶个人展览《发丝轻结》定于11月1日至15日在华埠456画廊展出,由陈余悦策展。
常鹭瑶表示,她从今年初开始创作本系列作品,从电影《大都会》以及未建成的苏维埃宫中汲取灵感。通过展出17幅绘画、四件装置艺术、四件陶瓷和粘土雕塑作品,柔软的发丝、明艳的多巴胺图形与细腻纹理的雕塑,生成了一种看似可塑的流动形态,期望身体与空间发生对话。
其中,装置作品温床(2024)通过悬挂的链条连接,支撑起整个空间。这些雕塑成为盛放乌托邦理想的容器,交织的锁链既是稳定的象征,也是束缚的隐喻。展览空间由此展开,在旧秩序崩塌与新秩序建构之间,某些事物逐渐浮现,嬗变,瓦解。 艺术家表示,流动的身体容器中,生命的纠葛从未停息,发丝处于生长与衰落的边缘,在如同仿生皮肤的雕塑上轻柔而紧密,而细胞交织连接着脆弱的躯体,描绘出时间和空间的轮廓。发丝轻结细微纠缠,悄然生长几乎无法察觉但被发现后便如手心瘙痒。
艺术家常鹭瑶1996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姬路市,2019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史学士学位,2024年获得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策展人陈余悦是目前居住于纽约的独立策展人和研究者。
展览从11月1日开始持续至15日在位于华埠百老汇大道456号3楼的456画廊展出,11月1日晚上举办了开幕酒会。画廊开放时间为周一、周三及周五下午1点至5点,提前预约可致电212-431-9740。

|
2024.11.3 | [World Journal /世界日報] 常鷺瑤 456藝廊展出裝置藝術 ....點選更多訊息 |
2024.11.1 | [Sing Tao Daily/星島日報] 華人藝術家常鷺瑤裝置藝術展11/1展出 ....點選更多訊息 |
2024.10.9 | [World Journal /世界日報] 456洪少瑛個展 用抽象解構現實 ....點選更多訊息美華藝術協會旗下的456畫廊,即日起至10月18日舉辦華裔藝術家洪少瑛(Ying Hung)的繪畫及雕塑作品個展「Puzzle Breathing」,本次展覽包括多幅油畫及雕塑作品,具象化了藝術家飄揚的思緒及世間萬物的變幻莫測。
洪少瑛表示,她作品的主體大多是腦海中想像的畫面與景色,但這種景色並非具體的山川或河流,而是不斷變化的線條、形狀和圖案的組合,正如被賦予了流動性的拼圖一般。而她也刻意減弱了作品中的敘事性,希望能模糊概念來激發觀眾自己的想像與解讀。
洪少瑛說,政治摩擦、跨文化性或氣候問題這樣的社會議題總是縈繞在她心頭,所以哪怕她的作品並不是直接體現社會議題,這些錯綜複雜的議題在她的作品中也有跡可循。
於1980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美術系學士學位後,洪少瑛來到紐約攻讀普拉特學院(Pratt Institute)的碩士學位,此後就一直在紐約生活和工作。她也曾在紐約及世界各地舉辦過個展及群展。洪少瑛曾參加過1983年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藝術雙年展,其中的作品也布朗士藝術館(Bronx Museum of the Arts)展出。
她也曾在台灣的耿畫廊舉辦「神思與物遊」個展,也在朱銘美術館舉辦過「反轉凝視:女人與藝術的對話」。洪少瑛的大部分作品都運用疊加、並置和重構等技巧,不斷探索建構形式,同時解構現實,頗具禪意與哲思。
本次展覽即日起至10月18日(周五),在紐約百老匯大道456號3樓的456畫廊展出,開放時間為周一至周五,下午1時至5時,有意看展的民眾可致電(212)431-9740預約參觀。

|
2024.10.6 | [Sing Tao Daily/星島日報] 洪少瑛個展「拼圖呼吸」456畫廊開展 ....點選更多訊息 |
2024.10.4 | [China Press / 侨报] 华裔艺术家洪少瑛个展华埠456画廊开幕 ....點選更多訊息【侨报记者韩清湲10月3日纽约报道】华裔艺术家洪少瑛(Ying Hung)个人展览《PUZZLE BREATHING》将于4日至18日在华埠456画廊展出。
洪少瑛表示,她从2021年开始至今持续进行《PUZZLE BREATHING》这一系列,开发了一种视觉语言来探索围绕变化和时间性的主题。
本次展出的18件作品包括油画、雕塑及装置艺术,都可以被视为艺术家个人的缩影和形而上学环境,其中情感、记忆和历史以谜题般的模式碰撞或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她对于“构建形式的同时解构现实”进行了持续探索。
洪少瑛于1958年出生于香港。她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并在普瑞特(Pratt)艺术学院获得了艺术硕士学位,现定居纽约。她获得了Joan Mitchell基金会的赠款,作品在美国和国际上被广泛展示。艺术家擅长结合图像和抽象,在她的观察方式中谈判和探索物质、自然元素和时间性之间的关系。她的绘画和雕塑可以被视为一系列谜题,带来了复杂、对比和模棱两可的感官体验。
展览将从4日开始持续至18日在位于华埠百老汇大道456号3楼的456画廊展出。画廊开放时间为周一、周三及周五下午1点至5点,提前预约可致电212-431-9740。

|
2024.9.7 | [World Journal /世界日報] 456辦楊元明個展 探討僑民藝術 ....點選更多訊息 |
2024.9.5 | [China Press / 侨报] 艺术家杨元明华埠456画廊办个展 ....點選更多訊息 |
2024.9.4 | [Sing Tao Daily/星島日報] 新加坡裔藝術家楊元明美華藝術協會5日開展 ....點選更多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