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5.20 | [Sing Tao Daily/星岛日报] 美華藝術協會周日 中華公所劇藝公演 ....點選更多訊息時隔兩年之後,美華藝術協會將於本周 日在中華公所進行綜合性戲劇樂曲演出「慶 祝亞太傳統月 中華劇藝大公演」。演出為全 場免費,時間為5月22日下午2時。 大會主持人及藝術總監王志強表示,這 是新冠疫情之後首次演出,演出排練了一個 多月,正趕上亞太傳統文化月,希望能藉此 機會給社區民眾一個出來走走的信號,給民 眾帶來更多他們喜歡的表演,並繼續向所有 人展示中國文化。 此次演出的曲目都是各劇種的代表作, 分別為古典舞蹈「春江花月夜」、越劇「浪蕩 子」、「白娘子傳奇」、「孟麗君」、京劇「天女 散花」、崑劇「遊園驚夢」。其中最值得期待 的就是「天女散花」,雖然只是其中一折,但 全程會以彩唱歌形式,即正式舞台的要求呈 現給觀眾。 表演者之一、美華藝術協會行政總監周 龍章表示,上一次登台表演還是2年前,雖 然疫情期間沒有機會為大家演唱,但還是堅 持每周與團員排練2次,同時在家練習。 根據主辦方要求,所有人在入場時需要 出示新冠疫苗接種證明和相關的身份證明。 進入大樓後,所有人員需要全程佩戴口罩。 若有任何問題,可撥打212-431-9740諮 詢。 本報記者丁文妍紐約報道

|
2022.5.20 | [Epoch Times/大紀元] 美华艺术协会周日在纽约中华公所年度公演 ....點選更多訊息【大纪元2022年05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林宜君纽约报导)因疫情中断演出,纽约美华艺术协会(Chinese American Arts Council,简称CAAC)睽违两年,本周日在纽约市曼哈顿的纽约中华公所举办“庆祝亚太裔传统月 中华剧艺大公演”,届时将有名伶戴诺与纽约唐诗艺术中心,带来古典舞蹈《春江花月夜》、京剧《天女散花》等精彩剧目,与华社共同庆祝亚太裔传统月。
美华艺术协会周日在纽约中华公所年度公演 美华艺术协会周日在纽约中华公所年度公演 2022年5月19日,纽约市美华艺术协会统筹周龙章(左)与艺术总监王志强(右)在曼哈顿举办“庆祝亚太裔传统月 中华剧艺大公演”记者会。(美华艺术协会提供) 更新 2022-05-20 1:38 PM 人气 2标签: 纽约, 中华公所, 美华艺术协会, 公演 Facebook Twitter Line 复制链接 Print【字号】 大 中 小正体 简体 【大纪元2022年05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林宜君纽约报导)因疫情中断演出,纽约美华艺术协会(Chinese American Arts Council,简称CAAC)睽违两年,本周日在纽约市曼哈顿的纽约中华公所举办“庆祝亚太裔传统月 中华剧艺大公演”,届时将有名伶戴诺与纽约唐诗艺术中心,带来古典舞蹈《春江花月夜》、京剧《天女散花》等精彩剧目,与华社共同庆祝亚太裔传统月。
美华艺术协会统筹周龙章19日受访时表示,“往年都在纽约中华公所安排两台戏,因为疫情关系,暂停了两年演出。这次回归,希望能多姿多彩。毕竟疫情反复,下一场演出还不确定会是什么时候。”
三个月前确定在中华公所演出,周龙章偕艺术总监王志强投入筹划工作,从召集演出人员、安排场地、协调彩排、联络化妆到正式定装,就耗费了大量时间与人力。
“虽然演出才一个半小时,但幕后的工夫是很复杂的。”艺术总监王志强说,“希望民众透过剧团演出,继续关注美华艺术协会与剧团的信息。”
“庆祝亚太裔传统月 中华剧艺大公演”将在本周日(22日)下午2点在纽约中华公所免费演出,演出地址是纽约市曼哈顿勿街62号(62 Mott St.)。但民众需要在入场时出示COVID-19的疫苗接种证明及相应身份证明。进入大楼后,所有人员皆需全程配戴口罩。联络电话:(212)431-9740。
当天演出剧目与演出人员:
古典舞蹈《春江花月夜》,纽约唐诗艺术中心 (特约助演)
京剧《天女散花》,戴诺
越剧 《浪荡子》,周龙章
越剧 《白娘子传奇》,陈琴湘
昆剧 《游园惊梦》,杨玲
越剧 《孟丽君》, 陈琴湘
“庆祝亚太裔传统月 中华剧艺大公演”由王志强担任艺术总监暨大会主持人,王玉清担任舞台监督。
责任编辑:李薇
....點選更多訊息
|
2022.4.7 | [Sing Tao Daily/星岛日报] 456畫廊徐敏作品聚焦疫情間的距離 ....點選更多訊息 |
2022.3.30 | [Artron] CAAC Gallery: Oxana Kovalchuk: "Make fools Pray to God." ....點選更多訊息Loy Luo 24 March 2022
On March 10, 2022, The CAAC Gallery in Manhattan hosted the opening of artist Oxana Kovalchuk's solo exhibition entitled "Make fools Pray to God."
The paintings on display in the main hall borrow from the murals of the Orthodox Church in terms of size, theme, color and so on.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 painting adopts today's common flat, symbol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llage techniques. The second is the install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k: the colors of the two believers disappear in the main picture, leaving only the gray outline. On the outside of the main painting there is a self-contained humanoid installation whose body parts are brightly decorated apostles, but whose faces are hollowed out. People can put their faces in the hole to take pictures and play saints. Of course, the practice of pretending to be a saint is not new in itself. There are similar photo-taking games at historical sites around the world, but here the game is play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exhibition, as if the characters have just escaped from the painting.
Organized by the Japanese curator Kyoko Sato and the artist, the theater-like exhibition space seems a direct reference to the current global god making movement. In a small enclosed space in the gallery, several false "precious ICONS" are displayed: Gothic church stained-glass Windows placed in gothic style frames. The collage of fragments of new media (text, video, etc.) is backed by portraits of modern fashionistas such as Bill Gates, who look like medieval saints. Shiny, solemn and pretentious, these fake ICONS hang under a single spotlight against a black velvet background.
In the corner of the enclosed space, surrounded by black velvet, a large, broad-boned candle sits on a small table, hinting at an ancient compulsion to sacrifice. In fact, in our artistic field, in our political field, have we not borrowed this suggestive technique from religion to induce the urge to worship? The founders of religions provided long-term spiritual comfort to mankind with their rich and holistic philosophy, but it was their external idols and forms that enabled religions to develop greatly, especially by being accepted by the masses. It has to be said that cultural victories are often media victories.
When it comes to media, the details are filled with the artist's almost neurotic sensitivity to the power of contemporary media, a neurotic texture to the environment of our time. The artist argues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saints of the classical world were replaced by new ICONS and influencers who symbolized success and excellence; On the other hand, “in our time, not only do people create their idols, but it's also easier to incarnate themselves as idols."
Back in the gallery's main hall, looking at this face-changing game installation, the artist's intent is clear: it is the focal point of satire, and it relies on people as audience and actors at same time, with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participation, to flatter each other in the rotation of the stage, to complete a kind of self-appointed saintly performance. People are not as shy about dressing up as saints as they used to be. People today are almost always the Kings of their own we-media communities or information cocoons, believing they are the real Kings.
Regarding the accumulation and questioning of media fragments presented in the work, the artist said she wanted to express her irresistible concern abou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media fragmentation on children's growth and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destruction of children's cognition caused by the creation of new media idols. But perhaps mothers and children are metaphors here, because exhibition titles like "Make Fools Pray to God" are the harshest criticisms of the audience's self-conscious obedience to idols.
In this eventful time, the artist inadvertently scattered the anxiety about truth and uncertainty caused by the public opinion war of idol endorsement into every corner of the exhibition. It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ethereal realm of detached spirit created by the gold decoration on the background of ancient orthodox frescoes. The artist left only a few pieces of broken gold film on the painting, hinting at the loss of spirit of the false ICONS in the exhibition.
....點選更多訊息
|
2022.2.5 | [Sing Tao Daily/星岛日报] 郭桢獲456畫廊傑出亞洲藝術家獎 ....點選更多訊息 |
2022.2.5 | [World Journal /世界日報] 郭楨獲頒傑出亞洲藝術家獎 作品展示女性真實情懷 展至18日 ....點選更多訊息記者張心、張晨╱紐約報導 2022-02-05 02:23
美華藝術協會4日為華裔藝術家郭楨頒發「2022年傑出亞洲藝術家獎」;郭楨「啞聲的風景」作品展日前也在展出,將展至18日。
郭楨表示,每位女性藝術家都應是女權主義者,都應有女權的意識和理念;這是作為一個有社會意識的社會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一個品質,是公民意識的一部分。
郭楨出生於中國山東省,早年經歷了文化大革命, 1986年移居美國,1988年在紐約設立郭楨工作室;長期致力於國際當代女性主義藝術的研究和探索。
作為一個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華裔女性,她說自己經歷了中國現代歷史上的一些重大變革,也承受了許多這個年代女性的生存壓力。
「每個時代的人都必定承受生活的磨礪,每個人的心靈上都有自己的痕跡,這是人類無法回避的命運,沒有對生命價值的虔誠就決不會有如此深刻的印記。」郭楨說,此次獲獎不但對她意義重大,也是對她作品價值的肯定。
美華藝術協會會長周龍章表示,該獎項已經持續頒發30年,往年都在林肯中心舉辦,但近兩年不得不因為疫情縮小規模;他認為郭楨的作品以弱勢群體為主要創作對象,沒有刻意造作,展示了女性的真實情懷,獲獎實至名歸。
郭楨「啞聲的風景」作品展目前在456畫廊開幕,主要展出其在2016年至2021年間創作的系列水墨畫作品,聚焦大地景象折射人類對於自然母親的毀滅。
郭楨表示,自己在女權主義藝術中重視「母親」的概念,每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母親,那便是腳下的大地,母親和大地是一切生命的給予者和維護者,「『啞聲的風景』展示了大地目前的景象,既開闊又令人恐懼,在人口和工業的發展推動下,無限制的開採和污染,已經使大地千瘡百孔。」
展覽將持續至2月18日,地址為百老匯大街456號三層。
....點選更多訊息
|
2022.1.29 | [Sing Tao Daily/星岛日报] 郭楨個展「啞聲的風景」 1/28至2/18美華藝術協會展出 ....點選更多訊息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藝術家郭楨以「啞聲的風景」為題個展,於1月28日至2月18日在456畫廊舉行,此次展覽將呈現郭楨創作於2016-2021年之間啞聲的風景系列的水墨畫作品。
郭楨以水墨方式呈現女性性徵,及女性乳房作為裝置品吊在空中,她表示,近年來,其女權主義藝術總是轉向「母親」的概念,以及「母親」與女性、男性和整個世界的聯繫。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沒有女兒、姐妹或妻子,但每個人都有一個母親,「母親」和大地是一切生命的給予者和維護者。母親和大地在傳統、哲學、科學和思想中是緊密相連的,同樣,它們也在她的藝術中聯繫在一起。

|
2022.1.13 | [China Press/侨报] 虎贺新年中华剧艺大公演"将于法拉盛16日登场 ....點選更多訊息【侨报记者刘依玲1月11日纽约报道】美华艺术协会11日在曼哈顿华埠宣布,将于16日在皇后区法拉盛举办2022年“虎贺新年中华剧艺大公演”,带来综合性的戏剧乐曲演出,免费入场。
2022年“虎贺新年中华剧艺大公演”由法拉盛市政厅文艺中心和美华艺术协会主办,部分资金由纽约市文化局(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ffairs)与市议会的公共资金支持,及纽约立人学苑资金支持。将在16日下午1时30分在法拉盛市政厅登场,地址:137-35Northern Blvd,Flushing,NY11354。
本场新春公演为免费入场,观众可提前访问网站:https://form.jotform.com/213546943534157预约免费门票。询问详情请致电:212-431-9740,或查询活动网页:https://www.flushingtownhall.org/viva-chinese-opera。受新冠疫情影响,所有观众入场时须出示新冠疫苗接种证明及身份证件。进入大楼后,所有人员皆需全程配戴口罩。
美华艺术协会会长周龙章表示,该会延续20多年来的传统,在春节传统假日之际,为社区带来免费文艺演出。今年新船公演的剧集均为耳熟能详的越剧、沪剧、京剧、昆曲剧目,为戏曲爱好者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2022年“虎贺新年中华剧艺大公演”的策划制作为周兴立,大会主持人及艺术总监由王志强担任,舞台监督为王玉清。演出的剧目包括:沪剧《璇子》主题曲弯弯河水流远方、马月莲带来的越剧《西厢记》、周龙章带来的越剧《浪荡子》、陈琴湘带来的越剧《白娘子传奇》、杨玲带来的昆剧《游园惊梦》、戴诺带来的京剧《拾玉镯》。
....點選更多訊息
|
2022.1.12 | [Sing Tao Daily/星岛日报] 美華藝術協會賀虎年迎新春中華劇藝大公演1/16上演 ....點選更多訊息本報記者許可紐約報道
為了迎接農曆虎年的到來,向廣大觀眾和戲劇愛好者呈現中華戲劇藝術的精華,美華藝術協會和法拉盛市政文廳藝中心將於 1 月 16 日(周日)下午 1 點半於法拉盛市政廳文藝中心共同主辦 2022「虎賀新年中華戲劇大公演」,隆重獻上一台綜合性的戲劇樂曲演出。演出為免費入場,歡迎觀眾踴躍參加。法拉盛市政文廳藝中心地址為法拉盛北方大道 137-3 號。
美華藝術協會創辦人及執行長周龍章、擔任本次演出策劃製作的法拉盛市政廳文藝中心亞洲藝術指導及社區顧問周興立、大會主持人及藝術總監王志強、京劇演員戴諾11日舉辦記者會,介紹本次演出的詳情。
周興立表示,過去兩年疫情中,紐約市大大小小的文藝活動及演出均被迫取消或中斷,本次中華戲劇大公演是法拉盛市政廳文藝中心重開以來2022年新年呈現的首場演出。王志強表示,這次演出對於華裔社區和藝術機構而言意義重大,「本次演出包含了多種戲曲種類,喜氣洋洋,給大家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本次公演的節目包括滬劇《璇子》主題曲「彎彎河水流遠方」、越劇《西廂記》(馬月蓮主演)、越劇《浪蕩子》(周龍章主演)、越劇《白娘子傳奇》(陳琴湘主演)、崑劇《遊園驚夢》(楊玲主演)、京劇《拾玉鐲》(戴諾特別演出)。
在《拾玉鐲》中,戴諾將展現極具觀賞性及表演功力的「踩蹺」技巧,該技巧模擬纏足行走,演員腳上綁木質小腳,為表演更添一 層挑戰,是花旦表演中的特技。《拾玉鐲》最精彩的部分還包括無實物表演,全憑演員虛擬動作栩栩如生地展現各式場景。
主辦方提醒,根據疫情規定,觀眾須在入場時出示新冠疫苗接種證明及相應身份證明。進入大樓後,所有人員皆 需全程配戴口罩。有意者請提前上網預約免費門票,訂完即止:h t t p s : // f o rm.jot form.com/213546943534157,聯絡電 話:212-431-974,活動網頁:https://www.flushingtownhall.org/viva-chinese-opera。該演出部分由紐約市文化局與市議會的公共資 金支持,及紐約立人學苑資金支持。

|
2022.1.12 | [World Journal /世界日報] 法拉盛虎賀新年中華劇藝大公演 16日免費聆賞 ....點選更多訊息記者顏嘉瑩/紐約報導 2022-01-12 02:00
美華藝術協會11日在曼哈頓華埠宣布,將聯手法拉盛文藝中心,於16日(周日)在法拉盛舉辦「虎賀新年,中華劇藝大公演」活動,演出綜合性戲劇樂曲,活動免費入場,歡迎民眾踴躍參加。
該活動策畫製作周興立表示,美華藝術協會與法拉盛市政廳文藝中心過去曾多次合作,但由於新冠疫情造成藝文活動停擺,此次雙方為了慶祝農曆年舉辦公益演出,將帶給華人精采的表演。
大會主持人及活動藝術總監王志強說,該活動做為2022年新春的首場演出,除了代表華社、也是代表亞洲藝文團體對外舉行戲曲專場;他表示,此次演出包括滬劇、越劇、崑劇和京劇等四大劇種都會登場,「我們感到很榮幸,也將全力以赴,將表演做到圓滿。」
參與此次京劇「拾玉鐲」演出的戴諾,出生於五代梨園世家,她將首次以踩蹺的方式在紐約演出該劇;當天的「拾玉鐲」將演出精華片段,演員將以「無實物」的方式,透過動作和神情,表達戲劇內容。
對於有「東方芭蕾」之稱的踩蹺演出,戴諾表示,又要踩蹺,又要做動作很困難,腳踝腳背都要用力,對自己也是一大挑戰,但她希望能將中華文化的精華,帶給紐約的觀眾。
演出由紐約市文化局(NYC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ffairs)與市議會共同資金支持,紐約立人學苑也提供資金支持;演出時間為16日下午1時30分,地點在法拉盛市政廳(Flushing Town Hall),欲前往民眾可上網https://form.jotform.com/213546943534157預約,或在周一、三、五下午1時至5時致電(212)431-9740。
....點選更多訊息
|
2022.1.12 | [Epoch Times/大紀元] 迎虎年 紐約美華藝術協會專場新春公演 ....點選更多訊息【大紀元2022年01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宜君紐約報導)美華藝術協會(Chinese American Arts Council,簡稱CAAC)11日舉行記者會,宣布與法拉盛市政廳文藝中心首次合辦專場新春公演。由周興立擔任策劃製作,王志強任藝術總監、王玉清任舞臺監督,於本週日(16日)演出滬劇《璇子》主題曲《灣灣河水流遠方》、越劇《西廂記》、崑劇《遊園驚夢》與京劇《拾玉鐲》等經典劇目。
美華藝術協會成立於1975年,由創辦人與執行長周龍章(Alan Chow)統籌,陳尚平(Stieven S.P. Chen)與何思瑋(Szu-Wei Ho)協助執行,旨在支持紐約市華裔社群的文化與藝術傳承,推廣中華文化的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特別是以中華戲曲演出活動,來串連各個不同背景的社群。
旅美戲曲演員戴諾是梨園世家的第五代,她在北京長大,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公演當天,戴諾將特地穿上三寸金蓮,呈現花旦的當家絕活——「踩蹻」技法,演出京劇《拾玉鐲》,並以純熟技巧表現劇中「無實物」的餵雞、穿針線等精采片段。
當天劇目的主要演員還有馬月蓮(越劇《西廂記》)、周龍章(越劇《浪蕩子》)、陳琴湘(越劇《白娘子傳奇》)、楊玲(崑劇《遊園驚夢》)。
周興立在法拉盛市政廳擔任亞洲藝術指導與社區顧問,他指出,美華藝術協會的藝文成就早已獲得法拉盛市政廳文藝中心的肯定,這次協會能代表華人社區,在多元文化林立的法拉盛地區中脫穎而出,拉響文藝中心新春表演第一炮,是美事一樁。
美華藝術協會新春專場公演的時間是2022年1月16日下午1點半,演出地點是法拉盛市政廳藝文中心(137-35 Nothern Blvd, Flushing, NY 11354)。按照防疫規定,觀眾入場時要先出示COVID-19疫苗接種證明與相應身分證明,所有人員進入大樓後需全程戴口罩。
公演由紐約市文化局、市議會公共資金與紐約立人學苑資金支持,當天為免費入場,門票有限,先搶先得。入場民眾請提前上網預約免費門票:https://tinyurl.com/3wa5bfhy,或撥打預約電話:212-431-9740,活動網頁:https://tinyurl.com/29ajyjub。◇
責任編輯:李悅
....點選更多訊息
|
2021.12.18 | [World Journal /世界日報] 華裔藝術家蔣貞蕾個展「後城市遊蕩」 456畫廊開展 ....點選更多訊息華裔藝術家蔣貞蕾個人畫展「后城市遊蕩」從18日開始在華埠456畫廊展出,作品以抽象視角表達了在經歷新冠疫情封鎖和隔離之後,沒有明確目的「遊蕩者」在城市街道上的所見所聞。
個展將展示藝術家2020和2021年創作的最新作品,蔣貞蕾表示,作品裡有非常普遍的抽象感,但仔細觀察後,觀眾將進一步看到裡面的直升機、貓、門、花草以及長著觸角的外星類似生物;所有這些象徵性的圖像到底是給人帶來舒適感,還是陳述令人擔憂的東西,抑或全新的概念及想法,這都由觀賞者自行決定。
蔣貞蕾從在帆布上打草圖開始創作,然後在塗上丙烯顏料前繼續切割畫布,這些切割後的帆佈在堆疊和並置後形成層次。
蔣貞蕾說,這種效果也回應了我們最近時代的普遍重複的感覺:遊蕩者的模式化行程無終止,不過他們每天都有新的發現,即使是以一種散漫的方式。
此次展覽將從18日開始一直持續至明年1月14日,時間為下午1時至5時,地點在百老匯456畫廊。
....點選更多訊息
|
2021.12.18 | [Sing Tao Daily/星岛日报] 蔣貞蕾個展「後城市遊蕩」展示疫情後心態視角轉變 ....點選更多訊息 |
2021.11.13 | [Sing Tao Daily/星岛日报] 蔡陈林個展「痕•跡」畫展 ....點選更多訊息 |
2021.11.11 | [World Journal /世界日報] 陳丹青弟子蔡陳林 456藝廊辦「痕•跡」畫展 ....點選更多訊息曾師從陳丹青的華裔藝術家蔡陳林,將訂於12日起在曼哈頓456畫廊舉辦「痕•跡」個展,呈現他於2017至2021年之間創作的不同系列的作品。
蔡陳林10日表示,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全世界,疾病帶來的創傷在身體和心理方面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如何正確對待疾病將與人類長期共存的這一客觀現實,則改變著社會對待疾病與患者的態度。
在疫情期間,蔡陳林一直嘗試著將醫學圖像與藝術表現語言進行結合—油畫在混合多種媒介的作用下被稀釋變得透明且具有水墨般的流動性;東方水墨的筆意與西方油畫的形式語言碰撞融合,在作品的表面肌理呈現出一種類似顯微鏡下的細胞結構。
蔡陳林說,「在我作品中所隱現的肌理質感源自於我從小對痕跡的喜愛,從剝落的牆皮到氧化鏽蝕的鏡面,我總能從這些痕跡中看出某種圖像,並賦予聯想和故事。」
他嘗試用視覺敘事的方式來創作反思人與環境之間關係的作品,特定的歷史時刻和當代社會事件都成為了他創作的主題;「當災難性的事件被以詩意的方式表述出來時,它編織出一個美麗的謊言;觀眾在誤讀之後的震驚則是能讓人更深刻地反思事件對人與社會的影響。」
蔡陳林的作品融合了西方油畫媒介與中國傳統水墨畫的藝術表現語言,西方繪畫的材料媒介融合東方繪畫的筆意和意境,「不同的元素在我的作品中融合與碰撞,我嘗試帶給觀眾一種新的觀看方式和視覺體驗,藉此引發思考有關人類行為在更廣的時空維度中所造成的後果。」
展覽開幕日期為12日,蔡陳林將於12月3日晚6時至8時與觀眾進行交流,地址都在位於百老匯大街456號三層的畫廊。
....點選更多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