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3 | [World Journal /世界日報] 華人藝術家曼哈頓開展 記錄美國夢 ——「Lily Honglei」夫妻檔 用藝術表達移工艱辛、反抗不公 ....點選更多訊息紐約華人藝術家李宏磊和楊熙瑛的聯名個展「樂土」正在曼哈頓舉辦,展覽的其中一個重要部分根據藝術家的親身經歷,呈現了底層華人移民在美國苦苦掙扎求生的狀態。李宏磊介紹,早年間與他共同闖蕩時報廣場的華人「紐漂」多出自科班或在國內藝術領域已小有成就,在以各種方式到達這片想像中的「樂土」後,在貧困和不公的雙重壓力下重新從最底層開始創造生活。然而數十年過去,有些人闖出了名堂,但也有人就此安靜地消失在歷史的陰影中,「死亡率頗高」。
李宏磊2000年來美,在南方一家中餐館打工攢下一筆錢後,便來到紐約追尋夢想。他在三年的時間內,每天白天前往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和藝術書店接受藝術薰陶,晚間則在時報廣場靠給遊客畫像謀生,直到妻子楊熙瑛帶著幼子來美團聚後,夫妻兩人才離開紐約的底層華人新移民世界,前往外州求學。
不知所終的「老劉」
在本次的展覽中,一組人物畫像占據了一整面牆,畫中人名為「老劉」,是李宏磊在餐館打工時的華人工友,沒有人知道「老劉」是如何來到美國的。李宏磊介紹,他對「老劉」的第一印象,是有一次在後廚發現「老劉」在處理殘羹時,忍不住偷吃了客人剩下的蝦,而這場景也成為「老劉」系列畫作的其中一幅。
通過與「老劉」的交流,李宏磊逐漸知悉他的其他打工經歷,包括在大雪覆蓋的紐約上州蔬菜農場長時間跪地幹活、導致嚴重膝傷,以及按摩、修腳等看似體力不重、卻有可能因長時間吸入真菌而導致呼吸道感染的工作,「老劉」還講述了他在紐約做裝修工時,因瑣事而被警察暴力攻擊的經歷,這些原本可能沉入歷史深淵的故事碎片,都被李宏磊用畫呈現出來。
系列畫作的最後一幅,呈現的是「老劉」與一個裝滿空瓶的大包蹲在一起。李宏磊介紹,他當年在離開餐館後便與「老劉」失去了聯繫,後來輾轉得知,「老劉」最後一次出現在熟人視野中時,已成了一名無家可歸的紐約拾荒者,在此之後便再無音訊,沒有人知道他是否還在人間。
時報廣場的惡警察
在另一組參展作品中,李宏磊成了畫中人。這組作品描繪他在與一群來美討生活的華人藝術家朋友在時報廣場賣藝的經歷片段,在其中一幅畫中,兩名警察正在踢飛一名賣藝者的板凳。李宏磊說,目擊這一幕令他印象深刻,因為那名警察腳踢凳子的力度之大,「板凳真的在空中停留了至少一秒鐘,才開始下落。」
李宏磊還透露一次沒有被畫出來的經歷。有一次他在專心畫畫時,後腦忽然被重重擊打,轉頭發現,原來是一名在當時賣藝者圈子裡臭名昭著的白人警察。「他打我時,幾乎是有多大力用多大力」,以至於李宏磊當時頭腦完全發懵,事後不得不去醫院檢查是否出現腦震盪。幸好,當時的賣藝者群體還算團結,他們集體圍上來向警察討說法,才避免了李宏磊進一步遭遇不合理對待。
根據其他賣藝者的說法,李宏磊發現,那名攻擊他的警察,當時是個惡名昭彰的種族主義分子,他曾公開表示,因為「賣藝者們不懂英文,所以只能用『打』的方式溝通,他們才能聽得懂」。後來,從小在北京長大、沒受過如此欺負的李宏磊選擇以法律手段維權,結果經過努力,還真的令那名惡警察被停職,然後迫於壓力提前退休。他說,「我們這代人從1989年就開始反抗,到了美國,面對不公,還是要反抗。幸好,美國的法制讓我們的正義得到了申張。」
有人成功 有人逝去
「時報廣場」系列畫作由十餘個場景組成,除了被警察欺凌外,從中還可以看到這群華人藝術青年冒著雨雪出工、圍坐在充斥著尿味的後巷吃飯、半夜前往超市門前收集免費派送的過期麵包等艱辛生活。李宏磊回憶,當他坐在路邊時,平視的目光只能看到形形色色的腿。「即使最窮的人,也能在那裡自由地走來走去,讓我羨慕。」
當年前來追尋美國夢的人,有些不幸者沒能等到成功就倒在了追夢路上。「時報廣場」系列作品中描繪一個場景,是一名年輕人扶著垃圾桶跪在路邊吐血。
李宏磊介紹,這也是他的親身經歷。其中一名「畫友」有一天收工前,突然吐血然後倒在路邊,再也沒有站起來。警方對遺體進行了解剖檢查,也沒有發現死因。李宏磊根據當時的印象,還曾畫了一幅法醫室內的解剖場景,但因為內容過於沉重,最終沒有將其展出。
此外,系列畫作中還有被今日紐約居民所熟悉的搶劫與襲擊等場景,其中有一個人物被襲擊者猛力推向汽車道,而其背後正有一輛標誌性的黃色計程車快速駛來。
李宏磊介紹,包括畫中人在內的他們這一代來美闖蕩的藝術青年,有些成功了,有些死去了,有些長時間潦倒、至今還蹲在時報廣場畫畫。目前,雖然夫妻兩人已經離開了底層華人勞工階層,但依舊對這個群體常心存關照。
隨著疫情和隨後到來的華人走線潮,生活的艱難在他們所居住的法拉盛肉眼可見地生長出來。楊熙瑛說,「愈來愈多的人走上街頭擺攤,說明他們無處可去。然而我們本地的議員卻一心想把他們驅趕殆盡。」
....點選更多訊息
|
2024.11.28 | [Sing Tao Daily/星島日報] 畫筆記錄移民現實 華裔藝術組合個展「樂土」開展 ....點選更多訊息 Lily Honglei的這場個展名為「樂土」,展現移民美國夢的美好追求。而其英文名「看不見的那些(Unseen)」則用以表述移民社區那些真實卻不為主流所知曉的經歷與創傷。這種獨特的碰撞與矛盾,觀者可於現場的十餘幅作品中感受到最直觀的震撼與情感。
二人介紹,所有此次展出的作品,均源自自身及身邊友人的真實經歷,其中的艱難與心酸,甚至悄無聲息的死亡,卻並未曾被大眾或主流所知曉或正視。
這些作品中,有記錄了Honglei曾在餐館做工時相識的「老劉」的故事,從不分酷暑嚴寒在農場土地種菜的工人、到美甲店員工、到餐館服務員、到中央公園街頭按摩、到遭遇警方暴力執法傷殘,再到最終流浪拾荒不知去向的一生;有許多藝術家在初來乍到於街頭畫像謀生時,於午夜領取披薩店丟棄的糕點果腹的故事;還有那些因膚色而在街頭無端遭遇暴力犯罪的故事。
於2000年來美的Lily Honglei二人表示,這一番創作及策展與疫情期間激發的仇亞勢潮密不可分。來美國的前20年,二人的創作多集中於思鄉、展現新移民的難以融入主流社會,以及對中國現實的反思與揭露。然而疫情卻打破了華人社區相對的平靜生活,曾經的排華勢頭再次被點燃。
二人就此習讀了許多有關反亞裔和反華的歷史研究,閱讀了許多文獻。加之目睹身邊人所遭遇的歧視,也便為這一展覽和相關作品的創作埋下了伏筆。
二人表示,面對矛盾與衝突,華人的普遍態度都是去完善自己,以冀主流社會的接受與尊重,但疫情則將這種信念打破。而對於許多在二人這個年齡來美的移民來說,基本都曾從底層做起尋求發展,經歷過底層的真實生活,便能夠感同身受。而作為亞裔 藝術家,直觀描述勞工階層的藝術創作並不多,因此依靠作品并把握平臺所創造的契機去為他們發聲,便成為了二人此次個展的一大願景。「希望所有人正視并不再忽視或歧視生活在身邊的底層華人。這種歧視會造成精神創傷」二人說道,「發出聲音令社會知道,這些人值得尊重的群體,大家本質都是一樣的。」
此次個展將於2024年11月29日開展,至2025年1月3日結束,歡迎藝術愛好者前往觀展。感興趣的民眾可在此期間於每週一至週五下午1時至5時間前往百老匯(Broadway)456號3樓的美華藝術協會觀賞,或提前預約參觀。了解更多詳情可致電(212)431-9740或發送郵件至info@caacarts.org諮詢。
本報記者孟莎紐約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