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Coverage

Event & Activity | Fleeting Hues of Passage
Page 1 of 1
2025.1.24[Sing Tao Daily/星島日報] 魏聞笛包興政雙人展開展 移民身份與傳統的回視與思考 ....more

移民身份的割裂與交融,是每個在美華人的自我認知中所必經的思考過程。農曆新年將至,美華藝術協會456畫廊現攜手藝術家魏聞笛與包興政,舉辦主題為「目光與遷徙」的雙人展,從自我的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探討這一話題,為期2周,鼓勵愛好者前往觀展。

參展藝術家包興政初中畢業後移民來美,目前就讀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其作品圍繞喪葬禮儀習俗,探討現代化過程中被割裂的傳統文化與華裔身份認同間被漠視但又深層交融的現實。參展藝術家魏聞笛出生於溫哥華,成長於中國深圳,就讀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MFA項目。其繪畫作品以愛與故土為主題,通過筆觸下的童年回憶及夢境,於創傷中尋求自我療愈。

談及以喪葬習俗為主體的創作,來自溫州的包興政將其歸予了老家親戚所經歷的喪葬儀式轉變,老一代所在乎的土葬等特定習俗,如今則成了年輕一代所抗拒并試圖割離的存在。這一轉變讓遠離故土、以海外華人身份在美國重新尋求著自我認知的包興政,萌生了對傳統文化與華人身份兩者間繁複複雜關聯進行探討的念頭。

對此,包興政認為喪葬禮儀便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因為它是一種文化和群體對於死亡的想像,而這一想像也反映了該文化或群體對自己死後生活的想像。對於老一輩而言,喪葬有特定的儀式,逝者以某種形式可參與到生者社會的一部份;但如今對於喪葬禮儀,年輕人並不在乎,抗拒或排斥。在包興政看來,這一議題亟待討論,這些「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衝突」也是他想要去討論的部份。

在包興政看來,身為一名在美華人,雖然生活上也會與當地有某種文化認同,但都是短暫的熱文化;而傳統則是隱性的冷文化。比如在華埠的包子鋪可觀察到的裝飾與人與人間的處事方式,可令人意識到一種無法割席的聯繫即傳統,可視為身為中國人的某種信仰,是不能與自我身份割離去討論的,亦不可閒置不予討論。通過此次展覽,希望在追求對傳統的認同的同時,也能尋找在美華人隱性的相通性。

而魏聞笛則是一名從小在義務教育中摸爬滾打的加拿大裔華人,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她直言一直處於一種「既不是百分之百的中國人,文化上又不算一個土生土長的加拿大華裔」的自我矛盾與掙扎中,加之從小便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好孩子和好學生,童年一直處於課業壓力中的她坦言自己身上缺少鬆弛感。因此繪畫與記錄夢境在她看來是一種與自我創傷的交流與對話,希望能過通過作品表達不曾表達過的內在慾望,從中得到療愈。

對於自己的作品,她坦言從未進行過刻意歸類。提及筆下的夢境,本科畢業於生物學的她表示,夢境從生物學角度來講,即是將存在的創傷以夢境的方式進行重塑,是身體內在的一種療愈,是「身體在告訴我你要去愛自己」。而在醒後畫下每一個夢境的過程中,魏聞笛得以將內在的傷痛以繪畫方式呈現出來,與之對話,得到了療愈。

策展人莫維凡與二人的相識亦是通過作品,她直言將二人作品放在一起時,能體會到一種很奇妙的共性,由此便萌生了策劃此次展覽的念頭。

經歷過高考的莫維凡表示,自己與包興政和魏聞笛有著類似的思考過程。多次的視角切換讓她開始重新認識自我,在到了紐約後逐漸清晰認知自己的中式特色(Chineseness),并對之開始產生研究興趣。在莫維凡看來,中式特色超過了課題或明確主題,通過細節展現於眼光裡與感受裡。從這一點來說,包興政與魏聞笛的中式特色存在於類似層面上,自己也由此與之產生共鳴。

此次展覽將於1月24日至2月7日間在美華藝術協會456畫廊展出。感興趣的民眾可在此期間於每周一至周五下午1時至5時間前往百老匯(Broadway)456號3樓的456畫廊觀賞,或提前預約參觀。了解更多詳情可致電(212)431-9740或發送郵件至info@caacarts.org諮詢。

本報記者孟莎紐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