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錫奇
創作論述

李錫奇,1938年出生於金門古寧頭北山村,於1955年保送入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該校曾是日據時期,台灣新美術運動的萌發地,台灣第一代西畫家,也泰半出身於此。

「藝術現代化」曾是台灣藝術現象的重要經驗之一,早期傳統與現代合流,更是許多台灣現代畫家的一種自我命題,而李錫奇可說是這當中做的最徹底,也最有累積性成就的一位。李錫奇不是一個擅與人爭論、批判的畫家,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看不到流行的權力關係、抗議性議題,也看不到虛幻的浪漫情調;無病呻吟式的現實從未進入他的創作中。他採取了始終如一的現代藝術理念,汲取當代生活的養分,形成鮮明多變的創作樣貌。其旺盛的實踐力,為台灣現代藝術開疆闢土。

六○年代對李錫奇來說,是屬於積極參與及組織現代藝術團體活動的奮起期,為「現代版畫會」的創始人,和「東方畫會」中後期重要成員。早於1959年即代表我國參加「中日美術交換展」、第一屆「巴黎青年藝展」及第五屆「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展」,並於1964年代表出席參加日本東京第四屆「國際版畫展」。由於他擁有敏銳的藝術嗅覺,並能靈活掌握形式、符號、材質。在畫會時期的現代藝術浪潮中,李錫奇的抽象繪畫就以方、圓變奏的哲學思考,開創了「本位」系列,並獲日本青年藝術家評論獎等國際聲譽。

七○年代台灣「複合性媒材藝術」萌芽時期,李錫奇更全力投入運作與發表。從「早期系列」作品深受抽象主義影響的開始,一路探索過歐普、普普藝術和中國宮殿圖案造型的結合;也嚐試過以中國賭具骰子、牌九為素材,他認為賭具上的數字或色彩的排列,都蘊含了一種極為嚴謹的內在秩序與美感。1973年以後,他開始從中國書法裡找到了嶄新視覺語言的質素,嘗試草書的入畫與純粹線條的構成,將字的筆意與氣勢,活現在有深度的遠近空間裡,使書法的氣韻內涵溶入其獨特的現代藝術語彙中,而成為李氏繪畫歷程不可或缺的大座標 – 自抽象書法創作期進入「大書法系列」作品期。

九○年李氏參訪湖北荊州博物館看到戰國時期「楚漆」漆畫,再度為李錫奇注入了新的創作泉源,遂將漆媒材運用於作品中。他開始回溯遠古,以感官傳頌圖騰述說,表現漆黑厚重的皺褶、光亮的肌理,在現代結構與原始圖騰交替融會之中,呈現濃稠漆黑的寂鬱與霸略,是為「鬱黑系列」創作期。在1995年以後,進入了民間藝術形式中匾額、春聯結構的語彙,其「後本位」、「再本位」漆畫系列,以拆解書法的抽象美感、並置的符號圖象,以及融合匾額、春聯的形制結構,將牌匾文化「並融」成藝術家自由組合的語言。

2000年,李錫奇於韓國、日本、紐約、香港等地的巡迴個展,引起國際廣泛的重視。2001年10月,「歷史、本位、李錫奇:李錫奇創作金門、廈門大展暨學術研討會」探就了其創作中深遠的學術意義。2002年展出「浮生十帖」,是李錫奇「再本位」理路的延伸,以錯位、變置、再組合的手法,將抽象符號再拆解,重新賦予它的多變性與想像力。作者以十帖闡釋半世紀的藝術生涯:快意、激越、獨語、會心、薄愁、無痕、新憂、歡愉、絢爛、奔騰十題為其主軸,將觀眾拉到較廣闊的歷史層面,使人思考到他身為金門人的徬徨和相對位的異鄉人感,並認真思考「本位」為何?也就是這種特殊的歷史境遇,讓他在2004年「金門碉堡藝術館-18個個展」創作了「戰爭‧賭‧和平」作品;戰爭事件、高粱酒、砲彈、砲擊後的破垣敗牆乃至碉堡美術館,都蘊含著轉化某種清醒,讓我們可以嚴肅思考戰爭、和平、生存、記憶、未來等混雜關係。

2005 年「本位‧新發‧李錫奇」上海、福州、北京、台北巡迴個展,2006年「70‧本位‧李錫奇」國父紀念館個展,呈現了李錫奇「本位‧新發」系列作品。承繼了七巧版的組合形式,然而畫面卻留下更多的意外空間;不定型的缺口、不規則的重組與排列,跳脫了前期規矩的構成方式,「本位‧新發」也意味畫家七十之齡,在創作的探索上仍如新生一般。此次畫展的呈現,即見李錫奇在創作歷程中的嚴謹與擺脫,而又能在嚴謹中見其認真;在其擺脫中見於豁達。透過這樣的藝術形式,對平日情緒和既有框限完全的摒卻,此一抒發,似乎更加清澈的回視了李錫奇「本位」的凸顯。

2007 年以後,這位畫壇變調鳥又開創了《風起‧水湧》系列新作,進一步從傳統文化的「風水」中採取了部份概念元素來創作。李錫奇創作裡經常關注文化裡小傳統的元素,因為小傳統裡的東西所呈現的生命,是有創造力、想像力且體貼人的,因此也就格外的具有延伸性。他以「風水」為題,也是想表現主觀的「風水」意象,是對「風水」豐富意涵中的元素(諸如方位、顏色等)所作的操作,試圖豐饒「文化記憶」或是「本位」。

李錫奇不只是一個創作者,他為台灣現代藝術的推廣與引介留下的蹤跡,絕無法抹滅。1978-1990年間,他曾以畫家身份經營畫廊,拓展出國內現代藝術展出的環境與機會。海外重要華人如朱德群、趙無極,及大陸、香港、菲律賓、泰國、日本等重要現代藝術家,皆透過他的策展和台灣有了密切的交流與觀摩;而台灣新生代的藝術家,也在八O年代中、後期,透過他的慧眼賞識與推介,成為了畫壇矚目的焦點,開展出新一波的現代藝術運動;至於因為李氏夫婦和文學、攝影、建築等藝文界的廣泛接觸,八O年代的台灣現代藝術,也展現了少有的跨領域交流與綜合媒材表現,敘述八O年代的台灣現代藝術史,李錫奇和其主持的畫廊,顯然是無可忽略的一條重要脈絡。當時前後經營的版畫家畫廊、一畫廊、環亞藝術中心、三原色等畫廊,總計策劃了一百六十餘個展覽,幾乎每檔展出都匯集了媒體的關注。由於他對現代藝術理念的堅持,成為那段時間最顯目的軸線,也延續了畫會時代的藝術家角色。

在台灣現代藝術的歷史裡,李錫奇的親歷性、延續性,除了是一個具體而微的縮影,也是一個時代的創造者;其人與創作仍是一個進行式,尚未進入歷史。